
圖、文 /周刊王
近年來,中國學校教育的壓力越來越大,部分學生和家長被壓力所迫,開始尋求透過非正規途徑提升成績。近日,陸媒《中國新聞週刊》就報導了一起高三考生家長讓孩子服用成癮性強的中樞神經興奮劑,最終導致她藥物成癮的案例。報導還指出,這名考生的遭遇,只是如今中國學生普遍「藥物濫用」問題的縮影。
據陸媒《中國新聞週刊》報導,楊宏(化名)是一名來自中國北方某省分升學中學的高三學生。在高一、高二時,她一直是班級排名前5的優等生,但升上高三後,或許是因為學業壓力激增,她的成績忽然滑落到10名以外。高考在即,楊宏的母親為了幫助女兒提升成績,在未經醫生指導下,通過非正規渠道購買了一款俗稱「聰明藥」的中樞神經興奮劑「利他能」。因為她聽說有很多學生在服用這款藥物後,能顯著提高學習效率和考試成績。
服用藥物後,楊宏立竿見影的感受到藥物的效果,不僅上課能夠集中精神,學習狀態也明顯改善。然而,她同時也迷戀上了這種思緒彷彿「被按下加速鍵」的感覺,於是逐漸自行加重、加大劑量,試圖維持這種高效學習狀態。
當母親停止提供藥物後,楊宏還開始自行在網絡上搜索藥源。雖然她覺得從網購收到的藥片顏色與之前不同,但賣家對此解釋為「不同廠家生產」的差異,她也就不以為意地繼續服用。然而,隨著劑量增加,楊宏出現嚴重失眠、掉髮,甚至產生被害妄想,總覺得同學在背後議論她,走在路上也常感到有人跟踪,非得母親接送才敢離校。
最終,一次突發性身體不適將她送進醫院,檢查後發現,她所服用的「聰明藥」中不僅含有利他能的成分派醋甲酯,還混雜了苯丙胺類物質,也就是俗稱的「搖頭丸」的高成癮性毒品。於是在高考結束後,楊宏在母親陪同下前往北京高新醫院藥物成癮科求診,向主任醫師徐杰尋求幫助。
報導指出,徐杰醫師自2017年起就時常接診到「聰明藥」藥物濫用的患者,最年幼患者甚至只有15歲。他表示「聰明藥」是一類精神藥物的統稱,主要包括哌甲酯、右苯丙胺和莫達非尼。這些藥物在臨床上被用於治療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ADHD),通過提高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濃度,增強患者的注意力並減輕疲勞。然而,這些藥物都屬於嚴格管控的精神藥品,需憑處方籤使用。然而近年來,許多非ADHD患者為提升考試成績或工作效率,私下透過非法途徑購買並濫用此類藥物,引發嚴重健康風險。
徐杰指出,濫用「聰明藥」可能導致失眠、焦慮、被害妄想,甚至成癮。網絡販售的藥物來源不明,摻雜毒品的風險極高,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危害尤為嚴重。家長和學生應正視學業壓力,尋求科學的學習方法,而非依賴非法藥物。同時,相關部門也需要加強對網路藥品交易的監管,遏制青少年濫用「聰明藥」的現象。
事實上,類似的事件過去在台灣也曾發生。2023年,宜蘭某補習班的靳姓女負責人,也曾擅自將「利他能」給補習班內的多名小學生服用,後被警方依違反《醫師法》等罪送辦。雖然事後證明靳女不知道利他能內含有毒品成分,被檢方以出於善意為由給予緩起訴處分,但她的補習班已經遭到勒令停止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