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視新聞/吳彔瑾 綜合報導
民眾在出遊時,經常得面對公共設施廁所數量不夠、得在外面排隊等待的狀況,但台灣為了改善這種情形,在近20年前修法,要將女廁數量增加到男廁的3到5倍,也成為兩性平等的重要象徵。不僅為女性帶來更便利的生活,就連日本媒體也特地採訪報導。
近來日本社群網路,在談論台灣旅遊體驗時,其中許多網友都大讚,台灣女廁不僅整潔且不必排隊久候,讓日本記者也實際前往台北的百貨一探究竟。
NHK記者:「相較於男廁只有4間,女廁則設置了有15間。」
台灣民眾:「沒有排隊上的困難,因為台北蠻多大型百貨,和一些公共交通設施都會有公廁。」
為何台灣的公共設施,女廁數量會遠多於男廁,這得回溯到2006年,台灣修改相關建築法規,在研究男女如廁時間的差異後,明令新建的公共設施女廁數量,必須是男廁的3到5倍,讓女廁從此不再大排長龍。
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建設管理組長陳威成:「這就是看國內對於兩性平權,這個風氣的一個呈現。」
1990年代,台灣在興起民主化浪潮的同時,性別平權運動也如火如荼的展開,當中就有聲音認為,由於女廁設置間數不足、導致女性必須排隊等待,實際上也是一種性別不平等,促成了修法的契機。
建築師李訓中:「(公廁)分男生跟女生兩個部分。」
現在興建公共設施時,首先就是要確保有足夠空間,來設置符合法規數量的女廁,甚至有時為了因應人流、管線等情形增加更多間數。數量充足的女廁,不只為女性帶來更多便利,也是台灣兩性平等的重要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