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視新聞/黃揚俊、劉安晉 德國紐倫堡採訪報導
東方的廟宇扶鸞文化,在西方聖母教堂內進行交流,會是什麼樣的景象?曾在台灣中研院擔任交流學者的德國紐倫堡大學教授朗宓榭,就邀請有百年扶鸞文化的高雄意誠堂關帝廟,開創先例,前往德國教堂進行兩場扶鸞展演,吸引許多德國友人參與,聖母瑪利亞甚至也透過鸞筆降字,歡迎東方神明的來訪。
高雄意誠堂扶鸞團隊,前進德國紐倫堡,來到當地聖心教堂門前,扶鸞正鸞手林茂伸立即有了感應,先進行請禮儀式場面莊嚴。
主委洪榮豊率領團隊,一場跨越時空宗教領域,歐洲教堂內的第一場扶鸞交流盛會,隨即展開,許多德國民眾也好奇前來觀摩。
高雄意誠堂主委洪榮豊:「台,(台灣)的台。」
邀請單位埃爾蘭根紐倫堡大學,「別樣理性全球視野下的秘術研究」,國際研究中心的教授和博士們,目不轉睛的看著神明透過扶鸞手降下的神諭詩句。
高雄意誠堂主委洪榮豊:「莫忘,忘記的忘、初,初心的初。」
文衡三聖帝就以邀請主題,「別樣理性」降下藏頭詩句,也以主辦的德國,「朗宓榭」教授的名字降下藏頭詩,逐字逐句,平仄押韻毫不馬虎,透過翻譯,讓德國民眾相當好奇。
德國埃爾蘭根紐倫堡大學教授朗宓榭:「好奇是學術的宗旨,最主要的宗旨。初步、初步,沒有(好奇)這個初步第一點,這學術都會很無聊。」
高雄意誠堂主委洪榮豊:「跟台灣的方式都是一樣,沒有改變,藏頭詩的話,我認為是一種尊重。既然來到這個地方,(神明)是尊重這地方。」
聖心教堂的十字架,和推展鸞藏文化的意誠堂關帝廟,展現國際宗教大融合的氣勢。
第二場扶鸞展演,在聖母院遺址的卡特琳娜廳進行,聖母也都降靈歡迎團隊,宣化藏頭詩更是越發精彩。
兩場都接受民眾一對一的問事解惑,德國友人相當踴躍。
德國友人Lucinda:「(您有什麼感受?)我認為是真的,是真的。」
德國友人Stephank:「不是震驚,而是很棒的感覺,覺得是很好很好的能量。」
德國埃爾蘭根紐倫堡大學教授朗宓榭:「(告訴您要戒菸?)對阿,所以我相信,我相信。」
扶鸞展演事前也在埃爾蘭根人文研究院,和研究神秘學的教授與博士生,進行學術論壇,宗教儀式有好奇有疑問,學者們實事求是,互動熱烈。
德國埃爾蘭根紐倫堡大學教授朗宓榭:「1899年,這往後四年之間,扶鸞活動開始大約在1903年。
高雄意誠堂主委洪榮豊:「扶鸞就分成道德勸說,然後還有濟世,就是給一般的大眾來問,最主要的兩個目的。」
促成高雄意誠堂扶鸞團隊,在聖母院完成東西宗教交流的奇特任務的朗宓榭教授夫婦,都相當開心。
德國漢學教授徐艷:「剛在跟有些人交流時,都說能夠在這兒(聖母院),看到扶鸞這樣的展演,甚至能夠請示,都覺得非常有意義。」
德國埃爾蘭根紐倫堡大學教授朗宓榭:「夫妻兩人都希望能夠繼續這樣的經營。非常感謝你們來,非常感謝意誠堂,希望前途,我們的來往有前途。」
而這趟扶鸞之旅,打開東西方宗教聯繫的橋樑,信仰的初衷本在行善積德,方式雖有不同,也是要互相尊重,信而不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