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林逸民
第一波大罷免,未達成席次的變化,支持大罷免的朋友們深感失望甚至灰心喪志,其實,大罷免還有第二波的八月廿三日投票,現在不是灰心的時候,凡事好好做到底,現在應該鼓勵八月廿三日投票選區的親朋好友要踴躍投票!尚有七席可罷免,不論是檢討還是難過,都等整個大罷免完全結束後再說。
已投完的廿四個選區,反罷方得意洋洋聲稱「新民意」,乃言過其實,因這些選區本就是國民黨勝選區,罷免投票未造成席次變動,只是確認該區民意與選舉時雷同,且兩次投票日子接近,沒有新變化可言,何況其中有不少選區的差距已有拉近。更不用說民進黨立委的選區,沒有任何人被連署通過一階,自然連投票都不用舉辦,從邏輯看很明顯,這次藍委選區的罷免投票結果,頂多是舊民意的複製,絕不等於新民意。大罷免可說是惜敗,而非失敗。
大罷免的主要主張,是在當前國際上全面圍堵中國、美國對中國轉採「戰略清晰」的新時代,台灣須和中國劃清界線,堅定反共。這點,在大罷免最末階段,我們看到國民黨的立委紛紛聲明自己不親中,徐巧芯甚至攻擊罷免領銜人曹興誠過去曾與中國生意往來就是「舔中」,依她的定義,與中國生意往來就是「舔中」,藍營可要多多自我檢點。
中國面臨經濟、財政、貨幣三重危機,美國正全面防堵嚴查幫中國洗產地,值此貿易新現況,台灣不只須撤離中國,更須全面撇清關係,這次大罷免也讓不了解國際情勢的台灣人,不知不覺認知到須和中國保持距離。
大罷免過程中,無數熱心的志工過去對政治並不關心,此番卻熱心參與公共事務,不畏日曬雨淋,穿梭大街小巷,發揮無數創意,這都是寶貴的民主力量,未來必能繼續發光發熱,推動台灣的民主進步與國家正常化。
透過大罷免的大播種行動,反共與民主的種籽已經發芽生根了,距改變數十年既有政治版圖,或許仍須一段時間,但別忘記歷史:李登輝上台之時,台灣仍是像北韓一樣的國家,由黨國全體鼓掌通過,李登輝費心十二年從零開始栽培出民主幼苗,更不惜解除自己的獨裁權力,到他卸任時,人人都可自由批評總統。
比起當年寧靜革命的難如登天,我們現在的任務相對簡單多了,又豈能畏於困難,甚至灰心喪志?
本文經林逸民授權同意刊登
--
※〈民視論壇〉為公開投稿平台,投書言論不代表《民視新聞網》立場。
作者/林逸民,福和會理事長、台灣聯合國協進會理事長
責任編輯/王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