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財經中心/綜合報導
美對台課徵暫時性關稅20%,週四要上路,經濟部長郭智輝昨天(4號)南下高雄,和10多家機械、金屬、塑橡塑等業者進行閉門座談時,拋出「投資美國4000億美元」,「是國家去投資,還是民間可以籌措」?被外界質疑,是不是與美方談判降關稅的條件?但經濟部火速澄清說,部長只是舉例。

「關稅談判7號前來得及達成協議嗎?」面對媒體喊話,總統賴清德沒有回答,因為有簽關稅保密協定,最終稅率還沒拍板定案前,就是不能說。但經濟部長郭智輝周一南下高雄,和10多家機械、螺絲、汽車零組件、金屬加工、塑橡膠等業者閉門座談,也就關稅議題現場討論。
經濟部長郭智輝在會中談到,「因為我們是第三個談的,所以不是3000億美金,或是3500億美金,可能再加一些,4000億美金,4000億美金,你是希望中華民國政府進去美國投資,還是從民間可以籌措4000億美金下去?」
郭智輝反問產業界,還拋出4000億美金,現在被外界質疑,難道要投資4000億美金才能降關稅嗎?這是不是與美談判的條件,引發揣測。經濟部公布錄音檔,火速澄清說,「有關媒體報導「郭智輝證實4千億投資美」一文云云,經濟部嚴正澄清,郭智輝部長當時是在與業界座談時,舉例說明以日本、韓國先前投資美國的規模作為推估參考,並非指政府已有具體投資承諾或正在進行相關談判,對於媒體刻意剪輯、斷章取義一事,經濟部表達嚴正抗議,也請外界勿過度延伸解讀。」

經濟部強調,臺美經貿工作小組已對外說明,我方將持續與美方磋商,而且雙方將一併討論供應鏈合作及232條款相關議題,爭取達成協議及232條款關稅優惠待遇。
民進黨團幹事長吳思瑤表示,「經濟部、行政院都清楚澄清,郭部長是以日韓比喻,如果今天民進黨團的幹事長在立法院面對媒體,還要持續的來澄清,說明代表行政部門的澄清的效果,顯然不夠到位,請行政部門針對郭部長的說法,再清楚的向國人重新說明一次吧。」
眼看20%暫時性關稅,8月7號就要上路,來得及達成協議嗎?到底要讓出什麼條件,232條款該怎麼談?時機敏感,部會首長一言一行,格外引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