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文 /周刊王
美國新墨西哥州一名女子在深度昏迷中一度被判定為無望恢復,家屬同意捐贈器官後,醫師卻發現她在術前出現反應,驚險逃過活體取器官手術,事件引發美國器官捐贈制度的廣泛爭議與調查。
根據《每日郵報(Daily Mail)》與《紐約時報》報導,這起事件發生於2022年,當時38歲的達內拉蓋耶戈斯(Danella Gallegos)為無家者,突發不明醫療狀況陷入昏迷,送往新墨西哥州阿布奎基的長老教會醫院(Presbyterian Hospital)救治。院方原告知家屬她不可能恢復,家人最終同意由新墨西哥器官捐贈機構(New Mexico Donor Services)進行器官摘除程序。
在手術準備階段,家屬曾觀察到蓋耶戈斯眼角泛淚,並聲稱她握手有回應,惟捐贈協調人回應這些反應只是反射。直到手術前,一名醫師請她眨眼,她竟做出反應,顯示尚有意識。儘管如此,器捐協調人仍在場內建議給予嗎啡並繼續手術,但醫師最終決定中止手術,蓋耶戈斯得以倖存並完全康復。
蓋耶戈斯回憶說:「我真的很幸運。我記得當時感到很害怕,但其他都模糊不清。這件事幾乎有了截然不同的結局。」此案曝光後,器官捐贈機構遭指控對醫療團隊施壓,急於進行手術以取得器官。資深加護病房護理師妮娃威廉斯(Neva Williams)對《紐約時報》表示:「他們只想要器官,手段過於積極,讓人感到噁心。」
對此,新墨西哥器官捐贈機構表示,該事件最終並未進行器官摘除手術,因為持續評估發現患者神經功能有所改善。該機構亦強調,醫療決策應由醫院主導,而非器捐單位。據報導,美國器官捐贈產業因需求激增正快速擴張,但也衍生越來越多程序爭議。近年興起的「循環死亡後器捐」(Donation after Circulatory Death)案例快速上升,2024年已占全美器捐總量約三分之一,為五年前的三倍。
然而,病患死亡到器官可用之間的時間極短,導致臨床決策常陷入倉促與模糊地帶。2021年,另一名患者安東尼胡佛(Anthony Hoover)在準備摘器官前甦醒,儘管留下神經傷害,最終仍存活。此事件促使肯塔基州修改規範,要求摘除前需多次神經功能檢測。
另一名女子蜜絲蒂霍金斯(Misty Hawkins)則未能幸運逃過。她在陷入昏迷數週後家屬同意捐贈器官,醫師在切開胸骨時才發現她仍有心跳與呼吸,但不久後病逝。
專家指出,雖然器官移植挽救了無數生命,但現行制度可能對界於「生與死」邊緣的患者造成風險。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神經學家史密斯醫師(Dr. Wade Smith)坦言:「這種情況發生的頻率可能遠高於我們所知。」阿拉巴馬大學移植外科醫師羅伯特坎農(Dr. Robert Cannon)則直言,器捐體系已變得高度脆弱,「許多醫師即使察覺問題,也不敢發聲,怕會嚇跑願意捐贈的人。」
美國衛生與公共服務部(HHS)則在2020年起依器官捐贈數量對器捐組織進行績效評比,導致部分單位過度追求捐贈數據,也因此產生施壓情況。此系列事件讓美國社會與醫界再度正視器捐制度中的倫理與程序安全問題,呼籲需有更嚴格規範與監督機制,確保捐贈行為在尊重生命與自主意願下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