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電並非唯一答案,Honda 聚焦「技術多元」的新未來

  • 發佈時間:2025/08/09 04:30更新時間:2025/08/09 04:30
  • LINE
    FACEBOOK
    TWITTER
    COPYLINK
純電並非唯一答案,Honda 聚焦「技術多元」的新未來

圖、文/小7車觀點

面對電動車市場競爭與需求的不確定性,Honda 近期再次調整自身電動化策略,釋出一項清楚訊號:純電車(BEV)雖是當前趨勢,卻並非實現碳中和的唯一解方。儘管原廠早已宣布要在 2050 年達成產品與企業活動全面碳中和的目標,但電動車在這條路上的角色,正在被重新定義。

更多新聞: 4萬元就能入手0052!傳「下月25日」開會討論ETF分割案

面對電動車市場競爭與需求的不確定性,Honda 近期再次調整自身電動化策略,釋出一項清楚訊號:純電車(BEV)雖是當前趨勢,卻並非實現碳中和的唯一解方。儘管原廠早已宣布要在 2050 年達成產品與企業活動全面碳中和的目標,但電動車在這條路上的角色,正在被重新定義。



Honda 近期再次調整自身電動化策略,不僅預算削減了三成,銷售占比的具體時程也被撤下。


 



去年 Honda 曾宣布將投入高達 10 兆日圓(約 680 億美元)進行電動化發展,並預估到 2030 年時純電車銷量占比可達年銷三成。然而這些目標近期已悄然修正,不僅預算削減了三成,銷售占比的具體時程也被撤下。根據 Honda 澳洲新任執行長 Jay Joseph 的說法,純電車並不是終點,而是一條較明確、近期可行的過渡路徑。他強調,Honda 依然會持續推進固態電池等相關技術,但會同時拓展其他低碳解決方案,例如當氫能基礎設施成熟後,推出更多燃料電池車型(FCEV)。





Honda 對氫能並未退場,從已停產的 Clarity 到最新發表的 CR-V e:FCEV,都顯示其在燃料電池領域持續投入。特別是 CR-V e:FCEV 更採雙動力設定,除了具備氫燃料電池模組,也加入 17.7 kWh 可充電電池,提供約 47 公里的純電續航能力,形式近似插電式油電車(PHEV)。與此同時,包括 Toyota、Hyundai 甚至 BMW 也仍看好氫能未來發展,反觀 Stellantis 則已公開退出該領域,並將其歸類為「利基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車廠對於多元動力系統的態度遠比歐美車企保守。Toyota 目前正聯合 Mazda、Subaru 發展可使用液態氫、生質燃料與合成燃料的碳中和內燃引擎,目標在於保留燃油車駕馭感的同時,減少碳排放,提供不同於純電的永續解方。



然而,無論是氫能還是合成燃料,其最大挑戰仍在於基礎建設的缺乏。截至 2024 年底,全球僅約 1,160 座氫氣加注站具備運作能力,合成燃料則幾乎尚未形成有效供應網路,僅有如 Porsche 在智利的示範廠屬個案性質,難以支撐大規模車輛市場。



儘管市場中仍有聲音質疑氫能與替代燃料是否真具未來性,亦有像 Toyota 榮譽會長 Akio Toyoda 這類重量級人物預測傳統純電車市占將難突破三成。然而實際數據顯示,電動車銷售正快速攀升。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統計,2024 年全球電動車銷售占比已超過兩成,預期 2025 年將突破 25%。其中中國大陸為主力市場,歐洲也有明顯成長,歐洲車廠協會數據指出,2025 年上半年當地電動車市占達到 17.5%,優於去年的 13.9%。





從目前情勢看來,Honda 對碳中和的堅持並未改變,只是選擇以更開放的技術路線邁進。在這場電動化長跑中,或許真正的勝負,不只是誰先達標,而是誰能用最符合市場與資源條件的方式,到達終點。


更多新聞: 桃園翁爬山突昏迷失去呼吸心跳 7休假消防員路過展開急救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