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塑化劑、鐵氟龍…日常生活中的化學物質,你暴露多少風險?國內有大型健檢中心調查就發現,近四成民眾體內塑化劑濃度超標,而塑化劑正是最常見的環境荷爾蒙之一。醫師提醒,這類物質長期累積,恐對身體造成多重影響,特別是內分泌相關疾病,建議及早關注並適時檢測。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已有約800至1000種化學品具內分泌干擾風險。在國內,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則與瀚仕功能醫學研究中心合作檢測發現,在3500份樣本中,近四成民眾體內塑化劑濃度超標。
聯欣診所院長顏佐樺表示,環境荷爾蒙(EDCs)是一類來自環境的化學物質,因其化學結構與人體荷爾蒙相似,能干擾內分泌系統而得名。這些物質雖不是真正的荷爾蒙,但會「假扮」荷爾蒙與受器結合,擾亂內分泌訊號傳遞,進而引發荷爾蒙失衡與相關健康問題。
常見的環境荷爾蒙來源有哪些?包括:塑膠製品、食品包裝、部分個人清潔與化妝品(如含防腐劑、特定合成香料、塑化劑的產品)、農藥等日常用品。
顏佐樺說,臨床觀察發現,有些生活習慣或亞健康狀況在檢測中,有環境荷爾蒙風險偏高的現象。若生活習慣中經常熬夜、飲酒、壓力大者,會因肝臟解毒功能受損,導致排毒效能下降;有便秘或腸道功能不佳者,因腸道蠕動不良、毒素易累積;體脂肪較高者,因脂溶性毒素傾向儲存於脂肪組織;有婦科疾病或內分泌失調病史者,荷爾蒙波動與疾病交互作用,也會增加暴露風險。
顏佐樺提醒,近年也有研究指出,兒童神經發展問題如過動或自閉傾向,可能與環境荷爾蒙有關。若有相關疑慮,建議可諮詢專業醫師,評估是否需進一步檢測或改善環境。此外,有些臨床情境中,例如當性荷爾蒙異常經過評估,若已排除內分泌疾病,以及避孕藥、類固醇等藥物影響後,也可考慮環境荷爾蒙檢測,作為釐清原因與調整生活的重要依據。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名醫仲介9人中國器官移植判刑 彰基:3年前已解聘「不容忍用病患牟利」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