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言堂(影)/百年水圳只能淪臭水溝? 公民團體成功爭取全台首例水圳古蹟

  • 發佈時間:2025/08/18 13:35更新時間:2025/08/18 13:36
  • LINE
    FACEBOOK
    TWITTER
    COPYLINK
異言堂(影)/百年水圳只能淪臭水溝?    公民團體成功爭取全台首例水圳古蹟
都市中有水圳和水文能減緩都市熱島效應。(圖/民視異言堂)

專題組/蔡佳芸 呂炯緯 台北報導
今年五月,位在台北市大安區溫州街45巷的「霧裡薛圳」成為全台第一例水圳古蹟! 不過,此例也帶出台灣各地水圳正面臨消失與保留的選擇題。民視異言堂團隊走訪全台幾個重要水圳,看看這些潺潺水路為何具備保留的價值,又該如何翻轉消失的命運?

更多新聞: 異言堂(影)/川普關稅海嘯來了 台灣蘭花業者憂心忡忡


異言堂(影)/百年水圳只能淪臭水溝?    公民團體成功爭取全台首例水圳古蹟
台灣首例水體古蹟是位在台北市的霧裡薛圳。(圖/民視異言堂)

來到霧裡薛圳,由大員水文化復興協會理事長梁蔭民導覽,他指出,建造於1724年的霧裡薛圳是台北最早有紀錄的水圳,「霧裡薛」為景美溪舊稱,原住民語中意指「美麗之河」。多年來,溫州街周遭一帶近年來不斷都更,當地居民與公民團體擔心水圳遭開發破壞,於是申請提報古蹟,送至文資審議投票,最終決議為直轄市定古蹟。梁蔭民開心指出,霧裡薛圳列為古蹟是台灣城市增加水體的一項重要指標。

異言堂(影)/百年水圳只能淪臭水溝?    公民團體成功爭取全台首例水圳古蹟
1740年開鑿的新店瑠公圳,具備重要歷史價值。(圖/民視異言堂)

事實上,水圳是台灣早年重要的農業灌溉設施,也是古老智慧的象徵,不過隨著農業現代化,不再需要水圳灌溉農田,也因著都市變遷鋪馬路、蓋房子,水圳逐漸被封蓋在地底下,以至於台灣各地的水圳越來越少。曾經是孕育農業命脈的水圳,瀕臨消失! 像是在新北市新店的「瑠公圳」就面臨保存的難題。

異言堂(影)/百年水圳只能淪臭水溝?    公民團體成功爭取全台首例水圳古蹟
我家門前有清澈小河,是許多現代人難得的居住夢想。(圖/民視異言堂)

最近,在新北市新店有一群居民和公民團體積極發聲,希望能將位在碧潭的「瑠公圳」列為古蹟,他們主張1740年開鑿的瑠公圳,具備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應該好好保留下來,不應被開發破壞。瑠公圳及位於圳頭段上的百年老宅-蔡金木老宅目前已被新北市文化局列為暫定古蹟,將等待為期半年的審議。

異言堂/百年水圳只能淪臭水溝? 公民團體成功爭取全台首例水圳古蹟
全台許多水圳欠缺維護和整治,淪為臭水溝。(圖/民視異言堂)

雖然水圳具歷史意義,但全台各地卻有很多水圳因欠缺維護整治,最後變成荒廢成臭水溝。梁蔭民呼籲應重視水圳的保留與重現,像是新竹縣竹北的六家七路,縣府為了保留當地的灌溉水圳,在進行都市計畫時決定沿著水圳開路 ,將水圳活化為城市環境與民眾生活連結。水圳如何從無用之用,到重現城市的水文價值,更詳細的內容請點選YouTube影片收看完整專題報導。

更多新聞: 異言堂(影)/南部屋頂破損修復牛步 災民拿容器接漏水慘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