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演義】水力發電廠 讓台灣進入經濟工業文明

  • 發佈時間:2025/08/23 11:30更新時間:2025/08/23 11:30
  • LINE
    FACEBOOK
    TWITTER
    COPYLINK
【台灣演義】水力發電廠 讓台灣進入經濟工業文明
水力發電現在被認為效率不佳,但在台灣早期可是重要的供電來源。(圖/台灣演義)

專題組/綜合報導
台灣發電能源討論不斷,尤其針對核能和火力發電爭執不下。不過,台灣其實也曾經依賴過其他發電方式,更曾計畫打造亞洲第一的水力發電廠--日月潭發電廠。只不過,興建過程因為正逢第一次世界大戰,工程資金籌募不易,加上遭逢經濟大蕭條、關東大地震等一連串事件,導致工程延宕近十年之久。儘管如此,台灣水力發電仍然帶來舉足輕重的影響,尤其台灣的總發電需求僅為三萬多瓩,可是一個日月潭發電廠就能提供十萬瓩發電量,因此一一取代各地小型發電所:尤其當時台灣正積極推動鍊鋁與肥料等產業,日月潭發電廠成為台灣邁進經濟工業文明的重要推手。

本周《台灣演義》播出「台灣電力史」,帶您回顧台灣各時期拓展發電廠的艱辛。完整報導敬請鎖定本周日晚間7點55分,民視新聞53頻道《台灣演義》。

更多新聞: 「劍魚」生成機率增高!專家曬「這1圖」吐真相:台灣不歡迎六日來的颱風

【台灣演義】水力發電廠 讓台灣進入經濟工業文明

二戰期間,台灣電力設備被摧毀殆盡,因此修復電廠也成了戰後國民政府來台的重要目標之一。(圖/台灣演義)


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一共興建34個發電廠,包含了26個水力與8個火力發電廠,提供東西部工業與民生用電;日月潭發電所則是讓從北到南的電力系統,透過高壓輸電網連成一線。到了1943年,全台用電戶超過44萬戶,佔總家戶的38%。只是,隨著世界二次大戰的炮火猛烈,台灣的電力設備也幾乎被破壞殆盡。

 如今,電力成為日常基本需求,但其實背後卻是許多工程技術人員跋山涉水,艱辛架設電網;更多台灣電力史的完整報導,敬請鎖定本周《台灣演義》。

✅節目播出資訊:每周日晚間7點55分,請鎖定民視新聞53頻道 台灣演義
✅訂閱台灣演義Youtube ,更新最精彩內容 :請點我
✅按讚台灣演義FB,掌握最新節目 :請點我


更多新聞: 溫柔背後的真相?!軟男具備6大特徵 女孩們要看仔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