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視論壇〉林逸民-自由廣場》捍衛自由的決心與努力不會白費

  • 發佈時間:2025/08/26 17:49更新時間:2025/09/03 15:23
  • LINE
    FACEBOOK
    TWITTER
    COPYLINK
〈民視論壇〉林逸民-自由廣場》捍衛自由的決心與努力不會白費

◎ 林逸民

大罷免最後的尾聲結束後,適逢個人前往波蘭與波海三國,於愛沙尼亞首都塔林的機場出關,放眼所見,都是飄揚的標語,大大寫著愛沙尼亞文的「自由」,這是因為愛沙尼亞於一九九一年八月廿日自蘇聯統治下恢復獨立,是他們恢復自由獨立的紀念日。

更多新聞: 〈民視論壇〉翁達瑞-今年夏天的最後一趟旅行

大罷免最後的尾聲結束後,適逢個人前往波蘭與波海三國,於愛沙尼亞首都塔林的機場出關,放眼所見,都是飄揚的標語,大大寫著愛沙尼亞文的「自由」,這是因為愛沙尼亞於一九九一年八月廿日自蘇聯統治下恢復獨立,是他們恢復自由獨立的紀念日。

愛沙尼亞在十八世紀遭俄羅斯帝國侵略吞併,當俄羅斯帝國發生革命崩潰,一度迎來獨立契機,但隨即又被蘇聯重新併吞,二戰時一度遭德軍佔領,但隨著紅軍反攻再度落入蘇聯手中,直到蘇聯末年發生政變未遂的八一九事件,愛沙尼亞於隔天廿日宣布獨立。

我們常常自稱台灣是個「小國」,其實台灣的人口與澳洲相當,在世界上屬於中型國家,並不小。愛沙尼亞以人口來說是真正的小國,僅一三七萬人,然而,小國寡民不妨礙波海三國爭取獨立自由的決心,一九八九年八月廿三日,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的人民共同發起手牽手組成人鏈的「波羅的海之路」運動,三國總計有二百萬人參加,這場活動也成為日後二○二四年「牽手護台灣」的靈感來源。愛沙尼亞雖小,卻成為台灣人爭取民主自由的榜樣。

台灣人比愛沙尼亞幸運,爭取民主自由的對象是國內政黨,雖屬外來政權,但在李登輝先生的領導下已經本土化,愛沙尼亞要對抗的則是已經控制全國領土的外來入侵統治;愛沙尼亞只能趁蘇聯的瓦解重新取得獨立,台灣則一直都是實質獨立,我們只需要捍衛獨立與自由,而不需要從零開始爭取獨立與自由。

兩波大罷免後,不少支持本土的朋友有些灰心,但是,捍衛自由的努力並不會白費,當初波海三國的「波羅的海之路」雖然無法實際打敗蘇聯紅軍,但是仍然有助於三國在蘇聯崩潰時最先獨立。

這次兩波大罷免,第一波有一六一萬人出門投下同意罷免,第二波有廿八萬人出門投下同意罷免,總統府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委員劉玉皙引用國際研究指出,一國要成功抵抗侵略,需要至少三%人民有堅決反抗意志,這些投下同意票的朋友人數,已經遠遠超過三%臨界值,對侵略野心已經發生相當的嚇阻作用。

當然,我們也不粉飾太平,罷免失敗仍是失敗,但失敗不過就是回到原本席次而已,並無實質損失,不應為此灰心喪氣,更不能因而彼此責怪。台灣民主運動從黨外只有個位數席次開始,都能一路拚搏到終能執政,要對台灣有信心,對民主有信心,自由的旗幟,必定會飄揚在台灣全國。

(作者為總統府國策顧問、福和會榮譽理事長、台灣聯合國協進會理事長)


本文經林逸民授權同意刊登

--

※〈民視論壇〉為公開投稿平台,投書言論不代表《民視新聞網》立場。

作者/林逸民,福和會理事長、台灣聯合國協進會理事長
責任編輯/蕭敏焄

更多新聞: 〈民視論壇〉翁達瑞-假如我是賴清德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