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文/引新聞
(記者陳志仁/新北報導)「注意力缺乏過動症」(ADHD)是常見的神經發展性疾病,患者多在幼年期即出現專注力不足、過動及衝動行為,俗稱「過動兒」;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精神科黃國洋醫師提醒,ADHD孩子並非真心搗蛋,透過專業診斷、治療與引導可大幅改善,若未及時介入則可能影響學業、人際關係。
圖/黃國洋醫師強調,ADHD治療必須整合醫療、教育與家庭三方缺一不可。(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提供)
被貼壞小孩標籤
10歲的小祥(化名)因上課坐不住、忘帶作業、愛插話,被視為班上「愛搗蛋」的孩子,父母起初也以為是天性好動,直到小祥出現拒學行為,在老師建議下就診;黃國洋表示,經評估確診為「混合型ADHD」,同時存在專注力不足、過動、衝動。
黃國洋說,經安排藥物治療、心理衛教,並結合家庭與學校支持,兩個月後小祥能專心上課20分鐘以上,課業逐漸有進步,學習也有成就感,更重要的是與同學之間的關係大幅改善,且展現過人的表達能力;媽媽感動的直言,「以前我們只看到孩子的問題,現在我們看見他的天賦。」
僅兩成病童持續治療
台灣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兒童ADHD盛行率約7%至8%,與國際相近,但健保資料庫分析指出,僅不到兩成患者持續接受治療;黃國洋指出,ADHD治療需醫療、教育與家庭三方合作,若缺乏介入,孩子可能在青少年階段出現拒學、憂鬱焦慮,甚至物質濫用與反社會行為,國際研究更發現,監獄內男性受刑人中有35%至68%有ADHD病史,顯示影響深遠。
黃國洋強調,ADHD孩子不該被貼上「壞小孩」標籤,他們需要的是理解、支持與正確治療;家長與老師若發現孩子長期專注困難、過動或衝動行為,應及早就醫,避免錯失治療黃金期,透過跨領域合作,許多孩子不僅能克服困難,更能展現獨特天賦與潛力。
更多引新聞報導
意外揪出攝護腺癌 臺北醫院: 7旬翁微創手術治療恢復快
媽媽我愛妳!阿雪姨圓夢 臺北醫院圓夢計畫助癌末病人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