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文/周刊王
教育部政務次長葉丙成捲入性平洩密事件,教育部性平會日前公布調查結果,認定「未違反性平法」,令當事人難以接受,也激起教師團體的強烈不滿。過去,基層教師一旦被檢舉,往往被放大解釋、直接依性平法處理,不少人甚至在當天就被迫離職。葉丙成案的結果,不僅重創社會對教育部性平機制的信任,也揭露教育部對官員與基層之間長期存在的雙重標準。
台大教授葉丙成今年4月21日於臉書談及校園性平事件,並張貼受害人個資截圖。儘管當事人多次懇求刪文,葉仍拖延一個月,直到各界與民進黨立委聯合聲明譴責後才撤下貼文。教育部隨後於5月21日將他移送性平會,延宕了三個月的調查,最終宣布葉未違反《性平法》。這項結論不僅讓綠委范雲直言「難以接受」,也讓受害人徹底心寒。
外界質疑,教育部不僅未在事後提供學生協助,還以「限縮條款」替葉丙成辯解。性平會認定,葉不屬於《校園性別事件防治準則》第25條規範的「處理人員」,因此不受《性平法》第23條保密義務約束。然而,立委劉書彬指出,教育部理應依第27條「不得揭露當事人姓名或可識別身分資訊」辦理,葉的行為已觸及《個資法》與《公務人員服務法》,教育部難辭其咎,也必須承擔政治責任。
基層教師指出,相較於教育部面對高層官員判決時的拖延與敷衍,基層教師一旦涉入性平事件,卻往往遭遇嚴苛甚至過度放大的處置。許多教師直到收到判決書那一刻,才驚覺自己曾被檢舉,過程中既無法得知完整指控內容,更被剝奪尋求學生作證的權利,只能在不對等的程序裡默默承受,任由指控成為壓垮職涯的鐵鎖。
苦主A老師曾因與學生談論「頭髮顏色」的互動,便遭學生以「感到不適」為由提出檢舉。他回憶,有天校長突然通知有檢舉性平事件,並要求他立即辦理離職。其後進入調查程序,A老師始終未被告知完整指控內容,也無法獲得適當的申辯機會,更被排除尋求證人協助。他感嘆,調查委員甚至未曾詢他事件經過,直至收到判決書時,才得知究竟是因何事遭到檢舉。
教育部近期來風波不斷,台師大女子足球隊員遭強迫抽血3到7年,兩名吹哨學生自舉發至事件全面爆發,長達半年之久,教育部僅轉述部長鄭英耀「相當不滿與憤怒」,卻未對校方展開公開透明調查。

此外,一位高中生因學習歷程檔案膨風,遭多校接連取消錄取資格,前途瞬間斷送。儘管多位專家學者屢次勸說,「學習歷程檔案」不應成為招生綁分的工具,教育部毫無調整作為,事發全程靜悄悄。對比之下,本刊日前踢爆台大廖姓副校長疑似經歷造假,甚至憑此奪得多項獎項,教育部長僅一句「待調查結果再處理」帶過,兩個月過去經詢問後卻仍停留在「調查中」。

一位長期關注教育界的學者批評,當制度對基層學生毫不留情,卻對高層官員寬容放手,教育部的雙重標準昭然若揭。當教育主管機關成為特權階層的保護傘,還有誰能在這套制度下獲得公平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