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文/周刊王
新學期即啟,全台中小學卻陷入嚴重缺師危機,背後凸顯教育部長期累積的結構性問題,校園濫訴逼走老師、教師待遇遲遲未改,成為壓垮基層的一根根稻草。基層教師批評,身為主管機關的教育部非但袖手旁觀,還接連推出與現場脫節的濫政,讓教師徹底心寒。如今內閣改組後,教育部長鄭英耀確定留任,教育界只能寄望他真正兌現賴清德總統所言的「調整政策方向」,儘速對症下藥,才可能化解教育沉痾。
相比教育部對各項爭議的曖昧態度,基層早已直言「不抱任何期待」。去年預告修正的「高中職以下學生手機集體保管」草案,直到今年3月才在輿論催促下倉促端出,卻未納入教團、學團意見,反而把「管理黑鍋」丟給學校承擔,讓教師痛批此舉只會加深親師生三方隔閡。

近日拍板的「校園愛心球」政策,要求全台中小學盤點球具並開放民眾進校使用。教師工會直言,政策從構想到溝通全程荒腔走板,學校負擔已沉重,此舉更是畫蛇添足;時代力量黨主席王婉諭更批評,教育部應少一些辦公室裡的幻想,政策才能真正落地,直指教育部政策未走入基層進行溝通,才如此不切實際。
更諷刺的是,本應照顧教師心理健康的「身心調適假」,竟被硬塞進每年僅有的7日事假中計算,超過天數就要扣薪。基層教師痛批,這根本是「口惠實不至」,學生的身心調適假另立規範,卻唯獨教師必須把調適假併入一年僅7日的事假中,形同未增反減。對於同時承擔教學與行政工作的教師而言,此舉不僅無助於減壓,甚至形同愚弄第一線教育工作者。
教育部的施政一路展現出與現場脫節、對基層冷漠的官僚心態,如今823後的內閣改組,曾多次被點名的教育部長鄭英耀最終受到慰留,過去備受爭議的教育政策能否一改前塵是外界關注焦點。
全教總文宣部主任、曾任地方教育處長的羅德水直言,過去一年多教育界亂象叢生,教育部長失去信任有兩大原因。首先是施政本末倒置,眼下迫切待解的問題包括:高教學歷造假、學術倫理失範、中小學校園濫訴日增、教師職業吸引力持續下滑,這些都涉及結構性矛盾,需要教育部投入心力研擬長遠對策。但教育部卻態度消極,反而對「清查教育人員是否持有中國大陸身分證」等爭議議題大動作推進,嚴重失焦。

「其次,教育部長未能守住專業角色。」羅德水指出,教育部本應是教師的後盾,與學校並肩解決問題,如今卻淪為對立面。一線教師行政負擔已經爆量,教育部卻接連推出「班班有鮮奶」、「校園愛心球」等徒增校園負擔的政策。即便「班班有鮮奶」最初由農業部提出,教育部也應該守住教育專業,而不是讓學校淪為教育部的「政策提款機」。
羅德水強調,如今鄭部長確定留任,應先從挽回基層信任做起。全國各層級學校正面臨不少問題,社會出現國安級警訊「大家不想當老師」,教育部必須端出積極作為,正視既有亂象,重建教師專業尊嚴,才有可能重新成為學校與教師的真正後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