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時中心/林耿郁報導
埃及政府近年積極推動的「大變容計畫(暫譯,Great Transfiguration Project)」正在西奈山區積極展開;此區域相傳是摩西蒙召、領受《十誡》,被猶太教、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共同視為聖地的區域,正逐步被建設成現代化的豪華觀光勝地。項目包括新式酒店、別墅、購物市集、纜車及擴建機場等;當局宣稱此計畫將成為「獻給全世界、所有宗教的禮物」,然而也引發「破壞聖地」的爭議。
聖地將毀?BBC報導,位於西奈山腳下、始建於六世紀的聖凱瑟琳修道院(St Catherine's Monastery),是全世界最古老、且持續使用至今的修道院,並與周邊區域一同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世界遺產名錄。今(2025)年5月,埃及法院裁定修道院所在土地屬於國有,修道院僅享「使用權」;此舉引發希臘東正教會、以及雅典政府的激烈抗議。
希臘大主教耶羅尼莫斯二世(Ieronymos II)譴責判決是對東正教與希臘文化「重大威脅」;聖凱瑟琳修道院長老、大主教達馬諾斯(Damianos)也罕見受訪,形容這是「沉重打擊與恥辱」。最終,希臘與埃及達成聯合聲明,承諾維護修道院的宗教身份與文化遺產地位,但爭議尚未平息。
聖凱瑟琳修道院同時被視為基督徒、穆斯林和平共存的象徵,因其境內還保存著法蒂瑪王朝(Fatimid era)時期建造的清真寺,以及伊斯蘭教「最後的先知」穆罕默德本人親自頒授的保護信函。
貝都因部落被迫遷離
該地區同時是傑貝利亞(Jebeleya)貝都因部落的傳統家園,他們長期以「聖凱瑟琳守護者」自居。隨著開發推進,部分貝都因聚落與生態旅遊營地已遭拆除,居民獲得的補償甚微。甚至有村民被迫將墳墓遷出,只為了替新建停車場騰出土地。
與西奈當地部落密切合作的英國旅行作家班‧霍夫勒(Ben Hoffler)批評,這並非當地部落所期盼的發展,而是「外來者強加的城市化」,將徹底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與文化根基。
世界遺產保護與國際憂慮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早在2023年便對該計畫表達憂慮,呼籲埃及政府暫停施工,並提交保護方案,但至今未見實際行動。今(2025)年7月,世界遺產監測組織要求將聖凱瑟琳列入「瀕危世界遺產名錄」;現任英王查爾斯,也以聖凱瑟琳基金會名譽贊助人身份,呼籲埃及保護這座「應傳承予後世的精神瑰寶」。
歷史恐將重演
埃及政府強調,觀光產業是重振低迷經濟的關鍵,目標是到2028年前,吸引三千萬遊客造訪該國。理由是疫情、加薩戰爭已重創埃及觀光,因此當局急於藉由大型旅遊開發計畫,提振投資人信心,以及國際旅客的觀光意願。
但對當地貝都因人而言,這彷彿重演了紅海旅遊渡假區(Red Sea destinations)的歷史:1980年代,工業化旅遊興起時,原本作為導遊與工人的部落居民逐步被排擠到邊緣,如今神聖的西奈山區正面臨相同命運。
聖地前景堪憂
今天,西奈山區與聖凱瑟琳修道院,仍吸引大批宗教朝聖者前來,參觀「燃燒的荊棘」(相傳上帝顯現、啟示摩西的對話處)遺跡,與古老的《西奈抄本(Codex Sinaiticus)》。然而,隨著大型工程持續推進,這片長久以來象徵孤寂、信仰與自然和諧的聖地,恐將在豪華渡假區的陰影下,失去其原有的靈性氛圍與歷史、人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