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邱璽臣/台北報導
近期發生多起無預警凍結民眾帳戶案例,肇因於銀行為因應政府打詐,加強監控。如銀行帳戶長期未使用、低餘額、頻繁且密集金流進出,這些都是銀行認定高風險特徵,恐被納為監控帳戶類型。立法委員陳冠廷今(8)日表示,無預警凍結帳戶已掀民怨,打詐不應犧牲民眾權益,他並提改革方案以強化精準防詐。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邱璽臣/台北報導
近期發生多起無預警凍結民眾帳戶案例,肇因於銀行為因應政府打詐,加強監控。如銀行帳戶長期未使用、低餘額、頻繁且密集金流進出,這些都是銀行認定高風險特徵,恐被納為監控帳戶類型。立法委員陳冠廷今(8)日表示,無預警凍結帳戶已掀民怨,打詐不應犧牲民眾權益,他並提改革方案以強化精準防詐。
「打擊詐騙固然重要,但不應讓守法民眾成為受害者。」陳冠廷表示,政府應要求金融機構採用精準風控機制,針對詐欺慣犯進行管制,而非無差別限制一般民眾的金融服務。
陳冠廷指出,根據法務部統計,詐欺犯出獄兩年內再犯率高達23.2%,顯示許多詐騙案件是由同一批慣犯反覆作案。因此他認為,各種凍結帳戶的做法應該直指詐欺犯及其關係人,而非讓無辜民眾承擔不便。
針對當前打詐困境,陳冠廷提出3項具體改革方案,第一方案是建立全國詐欺慣犯資料庫及關係人,並有效提供給銀行等金融機構使用,透過資料庫的建置與共享,讓金融機構能精準識別高風險對象,避免誤傷一般民眾。
陳冠廷指出,第二方案是與法務部研擬累犯的加重刑罰與嚴格假釋條件,從法制面加強嚇阻效果,提高詐欺慣犯的犯罪成本,從源頭降低再犯率;第三方案則是導入「用戶行為模式」偵測系統,即時識別異常提領行為,透過系統學習每位用戶的交易習慣,僅針對偵測到的高風險交易進行管制,取代目前無差別限制所有用戶的做法。
「打詐不應該只是看著圖表、數字,而必須從源頭打擊。」陳冠廷強調,唯有持續強化後端制度,前端的打詐行動才能更有效率。他呼籲金管會,應督促銀行業者調整現行做法,在維護金融安全與保障民眾權益之間取得平衡,避免因噎廢食,讓打詐政策反而成為擾民政策。
針對無預警凍結帳戶擾民,金管會則要求銀行應遵守比例原則,實施前應充份評估,盡可能事先通知當事人,且提供協助解凍帳戶的配套措施。
照片來源: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邱璽臣攝、陳冠廷臉書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中午來開匯/黃國昌遭控勒脖當事警已否認 吳宗憲批側翼愛看圖說故事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