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時中心/黃于庭、魏熙芸報導
總統賴清德今(20)日出席「韌性台灣.民主永續」國際論壇,他指出,當前台灣正面臨2大挑戰,除了極端氣候帶來的災害,另一方面,以中國為首的威權體系,正透過軍事侵擾、混合戰手段,逐漸改變區域現狀以及國際秩序;他也強調,若台灣遭受軍事侵略,「任何有關國家戰敗或政府宣布投降的訊息,都是假訊息」。
首先,賴清德表示,熱烈歡迎來自海內外貴賓,共同參與這場「韌性台灣、民主永續」國際論壇,這不僅是「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成立滿1週年的重要時刻,更是台灣連結世界,展現自我防衛決心的場合。
賴清德指出,在當前的國際環境裡,台灣和世界正同時面臨2大挑戰。一方面,極端氣候帶來的災害,世界各國都面臨嚴峻挑戰,考驗我們的基礎建設,也影響糧食安全與傳染病控制,對經濟與公共衛生造成巨大壓力,各國都很清楚,韌性不只是防衛與安全的議題,更是民生與社會穩定的基礎。
另一方面,以中國為首的威權體系,正在強化彼此的聯盟,對民主社會進行滲透和破壞,他們透過軍事侵擾、混合戰手段,試圖削弱我們的信心、分化我們的社會,測試國際社會底線,並逐漸改變區域現狀以及國際秩序。面對2大挑戰,賴清德直言「我們沒有時間等待,只能積極行動,加速整備」。
正因如此,去年9月26日,賴清德在總統府召開第一次「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時,提出了「居安思危、有備無患」、「強化應變、有恃無恐」、「按部就班、有條不紊」3個強化方向,並且建立5大工作主軸,從民力訓練、物資調度、能源安全、醫療避難到資通金融防護,展現出政府與民間的合作精神。

事實上,過去1年已經將5大工作主軸,轉化成具體的行動,賴清德提到,從桌上兵推到實地操演,我們讓中央部會、地方政府與民間社會同步參與,透過演練平時的整備計畫,發現不足並立即強化。
不僅如此,更首次把防災與防衛結合,在漢光軍演期間同步舉辦各縣市的「城鎮韌性演習」,目標是讓軍方的防衛行動與地方的疏散、醫療、物資調度能夠協同,強化軍民整合的運作能力。
另也正式將每年漢光軍演與城鎮韌性演習的月份,訂名為「國家團結月」,讓全社會防衛韌性的建構,成為全台灣每一個民眾,不分軍、民、職業背景,不分性別、年齡,都可以參與的工作。賴清德認為,當我們越團結,國家就越有韌性,當我們越有韌性,就更能避免或嚇阻危機的發生。
「和平靠實力,實力靠韌性」,賴清德表示,過去1年,不只政府從中央到地方,都動起來加速整備,也看到許多民間企業、志工組織、宗教團體、民防NGO都紛紛展開自己的韌性整備工作,並積極參與,甚至舉辦各種訓練及演習。
面對威脅,賴清德強調,這不在於我們做了什麼,或者說了什麼,而是在於我們昂首挺身捍衛自由民主的生活方式,不見容於威權侵略者的野心;也必須清楚知道,威權侵略者的準備,是為了軍事擴張、改變世界秩序進行預演,「我們的準備,則是為了維護和平現狀以及自由民主的永續而演練」。
對此,台灣將持續提升國防力量,明年度國防預算,將按照北約標準,達到GDP百分之3.32,也可望在2030年前,達到GDP百分之5的目標;同時,更編列了強化國土安全韌性的1500億元預算,將用這筆預算,來提升全社會的防衛韌性。

賴清德說道,韌性預算包含提高儲備物資的質與量、提升資通安全設備的性能、擴大無人載具的籌措和反制能力的建置、建立防災協作中心和倉庫、以及強化地下避難空間等等,在立法院審議通過後,就可以施行。
「在威權國家集結挑戰世界秩序的此刻,不只有台灣在積極應對,國際社會也都在加速整備」,賴清德進一步表示,現在歐洲多國正加速提升防衛預算,整備從國防到民防,從先進的無人載具系統到傳統的防空避難設施;從通信韌性到關鍵基礎設施的保護。
近期有許多國家紛紛向他們的人民,發布防災、避難、民防與生存指引,台灣也不例外,這個禮拜,國防部已經發布了新版全民國防手冊:《當危機來臨時:台灣全民安全指引》。
賴清德說明,這本手冊是給全體人民的安全須知,不僅印刷紙本手冊,也架設專屬網站,在這本手冊中,用輕鬆的風格提供民眾重要的避難須知、平時整備的指引,告訴大家當危機來臨時的應對方式,並含括不同群體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倘若台灣遭受軍事侵略,任何有關國家戰敗或政府宣布投降的訊息,都是假訊息。」
身為中華民國三軍統帥, 賴清德重申,他要告訴國人同胞與國際社會,這就是台灣的立場,我們捍衛自由民主、永續台灣的決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刻,朋友非常重要,理念相近國家的彼此合作,也至關重要。
最後,賴清德分享,在剛出版的《台灣全民安全指引》中的一段話,作為今天的總結,「自由民主並非偶然,而是無數台灣人犧牲、爭取而得。正因如此,我們不會向侵略低頭,我們會昂首捍衛得來不易的生活。團結一致,勇敢前行,台灣人將繼續在世界舞台發光發熱,中華民國台灣永世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