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題組/陳璽鈞 尤彩礽 採訪報導
九二一大地震,今年滿26週年,這場奪走數千條人命的災難提醒台灣:地質脆弱,風險無處不在。極端氣候下,一場豪雨就可能引發山坡崩塌,瞬間掩埋村落。傳統土石流警戒依靠雨量閾值,但隨著降雨型態改變,是否仍然足夠?

近年來,農業部水土保持署嘗試將人工智慧導入預警系統。透過歷史災情、地形資料與即時雨量監測,AI輔助判讀,彌補人力不足。雖然尚未正式納入警戒決策,但在研判流程中,AI已能快速篩選影像、辨識潛在風險,甚至即時發送警訊,爭取關鍵時間。

專家指出,台灣山高谷深、降雨頻繁還有人為開發,更加劇災害風險,因此提前預警成為首要課題。水保署結合專家與學者,全天候掌握資訊;同時,全台布署23個固定式觀測站,以及行動觀測車,都能迅速讓資料回傳系統,再交由AI及人工分析。

然而,AI並非萬能。學者提醒,受限於資料不足與物理機制複雜,AI模型仍在起步階段。目前它更多是「人機協作」的一環,幫助分擔監測工作,提供參考。

在山區部落,真正能說服居民撤離的,往往不是冷冰冰的數據,而是里長一家一戶敲門通知。更重要是培養防災意識,因此許多社區都有防災專員,成為現場第一線的守護者。台灣正面臨極端氣候的長期挑戰。AI的角色愈來愈關鍵,但真正能築起韌性的,仍是人與社區的行動。唯有科技與人攜手,台灣才能在下一場風雨中,站得更穩、更安全。完整專題報導請點選YouTube影片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