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船董事長陳政宏受邀上民視節目「新聞觀測站」獨家專訪,透露國造潛艦「海鯤號」的最新進度,原訂9月海測將延後,先於兩個月內進行至少一次的浮航,與超過200公尺的深水潛航,目前11月交艦期程沒變。最終目標至少有兩艘潛艦,佈署於太平洋、南海海域,達到嚇阻敵方功效。



國造潛艦「海鯤號」,2025年9月不潛航了,台船董事長陳政宏在「新聞觀測站」節目,說明測試過程中,發現一些「小問題」,有些地方可以再精進、優化,解決問題後,才有辦法再進行下一階段。
主持人劉方慈追問:「這些問題大概像什麼?如果不改的話,會影響到什麼?」
台船董事長陳政宏回應:「對外不太適合公開說是哪一個確切的裝備,特別又是第一次建造,有一些商源並不容易取得,所以不能夠講太多。」
國造軍武有諸多不便言明之處,不過陳政宏說明進度,首先接下來將再進行至少一次浮航、並非下一次就是潛航測試,並以能夠潛航的條件、去要求該次浮航測試。原定10、11月潛航測試,將在未來兩個月內登場,且深度會比原先傳出50公尺與200公尺,再多一個潛望鏡深度。至於攸關解凍預算的交艦期,目前沒有變動。
主持人劉方慈:「那交艦會變動嗎?」
台船董事長陳政宏:「我們按部就班,本來合約是11月。」
雖然進度有所調整,但陳政宏強調,潛艦所需零件數量與建造時間,比坦克、飛彈、戰鬥機、巡航艦,都來得多與長,複雜度高,台船代表國家首度自己來,難免邊做邊調整,建造期程約10年,與西班牙、澳洲等先進國家比,並沒有輸。
主持人劉方慈:「海鯤號這麼高級、複雜,從2015、2016年開始建造,跟現役來自美國與荷蘭的海獅號、海豹號、海龍號、海虎號,時空背景不一樣。是否可以將海鯤號視為,就是專替台灣海峽環境而設計打造的?」
台船董事長陳政宏:「對,這是很好的問題。因為設計時,就考量海軍需求,了解我們的海域與海軍各種戰術、戰略目標需要什麼樣的船,這比直接外購一個成熟的產品,會比較貼近我們的需求。」
台海情勢詭譎,海鯤號啟用後,將取代現役80歲阿公級潛艦,有助發展不對稱戰力。現有中共艦艇可知數量至少70艘,有學者分析,台灣至少需要10艘才能發展不對稱戰力,不過陳政宏說,1艘其實就夠了!
台船董事長陳政宏:「因為潛艇的用法有很多種,其中一種不是要以擊沉對方的船為目的,而是要威脅對方整個艦隊,嚇阻它往某個海域前進。」
陳政宏舉知名例子,1982年英阿的福克蘭島戰爭,阿根廷軍備上遠落後於英國,但擁有一艘潛艇,位置隱密,讓英軍小心翼翼,影響到大部隊指揮操作。
台船董事長陳政宏:「所以數量有時候不是決定性因素,而是怎麼用、它有什麼樣的威力。」陳政宏補充說明,「有些海域」也不能擠太多艘在裡面,否則容易敵我不分。
目標達到至少兩艘潛艦,分別佈署於往太平洋、以及往東南亞南海海域,遏止敵方入侵、甚至封鎖航道,守住海島生命線。
陳政宏完整獨家專訪影音請點:【新聞觀測站】海鯤號進度? 無人艇正夯! 台船董事長陳政宏專訪|完整版|劉方慈主持|2025.9.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