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堰塞湖溢流悲劇 凸顯現代科技防災挑戰

  • 發佈時間:2025/09/29 08:43更新時間:2025/09/29 08:43
  • LINE
    FACEBOOK
    TWITTER
    COPYLINK
花蓮堰塞湖溢流悲劇 凸顯現代科技防災挑戰
行動式觀測車搭載雨量計與攝影機。(圖/民視新聞)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樺加沙颱風,挾帶豪雨重創花蓮,馬太鞍溪上游的堰塞湖溢堤,造成嚴重災害,台灣地形多變,加上極端氣候,也讓各界開始討論,如何運用現代科技,提早發現危險前兆,爭取寶貴的應變時間。

更多新聞: 颱風樺加沙重創花蓮 教宗良十四世為台灣祈禱

民眾(9.23):「我的天呀我的媽呀,不要淹過來了。」

大水湍急沖入市區,樺加沙颱風帶來豪雨,造成馬太鞍溪堰塞湖,發生嚴重溢流,大橋瞬間斷裂,許多民宅一樓,都被淹掉。

台大地質系教授陳文山:「這一次的堰塞湖,是在一千多公尺的高山上面,另外一個這個區域沒有道路,所以重機械這種方面來講,也沒辦法進去處理,個人覺得說預警上來講,是有它的功能在那邊,但是在整個疏散過程裡面,大概沒有做好。」

今年7月下旬,水保署透過衛星影像,偵測到堰塞湖存在,並隨即通知相關單位、進行準備,但災情仍超乎預期,縣府疏散措施也遭質疑,然而除了堰塞湖,台灣更大隱憂,還有土石流。


花蓮堰塞湖溢流悲劇 凸顯現代科技防災挑戰
透過監測儀器隨時關注可能發生的災情。(圖/民視新聞)



水保署減災監測組組長陳振宇:「在我們很多監測儀器的部分,是交給AI,先幫我們先初步的篩選,就不需要24小時,人人時時去盯著螢幕,接下來我們再人為,去做一些分析跟研判。」

引進AI,協助分析衛星與監測影像,如果具有致災風險,會進一步人工確認與處置,形成人機協作,爭取關鍵時間。

逢甲大學建設學院副教授方耀民說:「我們特別裝了投射燈,在夜間的時候,也可以清楚看到整個,攔沙壩的狀況。」

而走進全台山區,政府設置了二十多個固定觀測站,甚至派出行動式觀測車,搭載雨量計與攝影機。

逢甲大學建設學院副教授方耀民說:「包括土壤含水跟地深的部分,在應變中心那邊看到,所有的即時資料,去做後續的一個研判。」

桃園巴陵消防隊員說:「已經達到土石流黃色警戒了,我們來宣導,各位住戶進行撤離。」

不過,對於山區部落而言,地方里長,挨家挨戶的通知,更為重要。


花蓮堰塞湖溢流悲劇 凸顯現代科技防災挑戰
桃園市水務局研發LINEBot。(圖/民視新聞)



桃園市水務局坡地管理科長葛其民:「針對土石流的部分,我們就研發,LINEBot的一個方式,每年所做的疏散避難撤離,這些名冊建置好的部分,都在我們系統裡面。」

面對天災考驗,結合科技與防災意識,才能建立真正的防災韌性。


更多新聞: 快新聞/連假最後一天!今各地普遍好天氣 午後西北雨來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