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中心/陳致帆、胡崇恩 新北報導
原住民過去靠山林維生,但因"原民地禁伐補償條例"上路後,土地利用受限,政府激出補償金,今年從每公頃3萬元,調高到6萬元。截至9月底,已有5.2萬人申請,面積達8.3萬公頃,補償近49.8億元,現在也陸續撥款,協助族人維持生計,並兼顧環境保育。
放眼望去,一片片竹林,這些都是原住民賴以為生的生計來源,不過因"原住民保留地禁伐補償條例",山林地利用受限,因此政府祭出補償措施,今年金額也從每公頃3萬元,提高到6萬元。
原住民委員會副主委杜張梅莊:「今年的所有的這個禁伐補償的經費,已經撥交地方政府,那他們其實已經陸陸續續的在發放,我們合格的申請人數,目前是5萬2千多人,合格的面積大概8萬3千公頃。」

原民會統計,截至114年9月底,有超過5.2萬名族人完成申請,合格面積約8.3萬公頃,補償金額約49.8億元。2016年禁伐補償條例上路後,每年每公頃的原住民保留地地主,只要沒有濫墾濫伐,竹木覆蓋率達7成以上,就能申請補償金,今年初受理申請,如今補償金也陸續到帳,讓族人得以維持基本生計,更在環境永續、山林保育發揮效益。
原住民委員會副主委杜張梅莊:「氣候變遷的相關政策,未來有沒有可能跟這些森林保育,植樹造林或者生態補償的其他的,這些政策的能夠做一些連結,會裡面會跟其他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再來檢討研議,看能不能這個方面有多方的配合。」

禁伐補償政策,導致國產竹材產量應聲崩跌,竹料短缺,竹林也因長期沒使用,老化荒廢,失去原本水土保持功能,未來該如何因應配套,也成為外界關注焦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