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時中心/林耿郁報導
美國政府在是否將戰斧巡弋飛彈提供給烏克蘭一事上,面臨實務、政治雙重阻力。多位美國官員與知情人士表示,儘管白宮內部與部分高層,支持強化烏軍的長程打擊能力,但現有的戰斧飛彈庫存,多數已分配給美國海軍與其他的「既定需求」,短期內要轉供烏克蘭「恐不現實」。
又TACO了?近期川普再次改變立場,公開支持烏克蘭收復「全部失土」,美政府隨即同意向烏方提供俄羅斯「能源與基礎設施」相關情報,代表在協助烏方遠距離打擊能力上,態度出現「明顯轉向」;但實際把射程達數千公里的飛彈交給基輔,則又是另一回事。
路透社報導,美方官員指出現行更可能的做法,是鼓勵歐洲、北約盟邦向美國採購「其他長程武器」,再轉交給烏克蘭軍方,而非直接從美國現有的戰斧飛彈庫存中調撥、送貨到「輔」。
專家分析,向烏克蘭供應戰斧飛彈,會帶來對惡的重大的軍事戰略影響與政治風險:克里姆林宮已放話,任何此類長距離武器供應,都會導致「局勢升級」。
此外,戰斧飛彈生產能量也極度有限,近年年產量僅55至90枚之間,即使想擴大產能,也需要一定時間,與「龐大成本」支持。
華府同時在建立一套由北約、盟國出資、優先強化烏克蘭軍武需求的供應機制(Prioritized Ukraine Requirements List,PURL),希望透過此項新機制,向烏克蘭提供武裝,或從盟國庫存撥補裝備;但消息來源透露,戰斧飛彈在短期內被列為「不太有望」項目。
「戰斧(Tomahawk)」飛彈為美軍常規遠程、精準巡弋飛彈,具深遠打擊能力;若供應烏克蘭,將可擴大基輔攻擊俄國遠方基地、補給與能源設施的能力,但也可能使衝突升高為美、俄直接衝突,甚至引爆「全面戰爭」,因此美方態度極其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