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題組/陳佳誼、李奇樺採訪報導
「一聲巨大的聲響,讓這些石頭一下子炸成碎片,四處飛散…」。這在這是2002年,在花蓮太魯閣立霧溪—秀富隧道旁的堰塞湖爆破工程。當時太管處擔心,颱風一來,溪水暴漲,容易造成堰塞湖潰堤,危及下游發電廠和居民安全,因此趕在颱風季前將壩體炸開,只是炸藥量不能大,若埋太多,恐引起崩塌,因此要多分次讓湖水溢流。

不過,不是所有堰塞湖都適合用這個方式解決,必須依「壩體結構」來評估。要採用爆破,原則上,壩體必須是堅硬的岩盤才行。像是馬太鞍溪堰塞湖的壩體,就是脆弱的土石壩,而非堅硬的岩盤,再加上,壩高200公尺,蓄水量為9,100萬立方公尺,量體相當大,若用炸山方式,後果不堪設想。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退休教授李錫堤表示:台灣的石門和曾文水庫,都只有130公尺而已,最高的德基水庫德基壩,也不過180公尺,馬太鞍溪堰塞湖的壩體有200公尺,那個水下來,能量不是人為可控制的!

而另一處,也是受林保署監測的新竹尖石鄉泰崗溪堰塞湖,是2024年11月康瑞颱風所造成的。林保署新竹分署副分署長林如森表示,泰崗溪堰塞湖量體很小,面積只有1.3公頃,相當於20個標準游泳池,而高度約有10公尺,相當於馬太鞍溪堰塞湖的1800分之一,而且它一直有水量溢流出來,因此這部分是比較安全的。

一般來說,要降低堰塞湖的災害,最自然的方法就是靠「颱風」。必要時,可以透過「人工方法」減壓。方法一是虹吸抽水,方法二,用怪手降挖,方法三是炸開壩體。目的都是為了形成切口,讓湖水慢慢溢流。更多關於堰塞湖完整的報導,請點選YouTube影片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