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口堰塞湖「18秒震動形成」 下游水位距錦文橋橋面僅13米

  • 發佈時間:2025/10/20 14:01更新時間:2025/10/20 14:01
  • LINE
    FACEBOOK
    TWITTER
    COPYLINK
燕子口堰塞湖「18秒震動形成」 下游水位距錦文橋橋面僅13米
公路局人員在錦文橋上監測立霧溪水位。(圖/民視新聞)

生活中心/陳佳侖 曾宸洛 趙永博 花蓮報導
花蓮立霧溪燕子口堰塞湖,今天(20日)上午公路局人員在下游處的錦文橋,監測水位高度,目前距離橋面約13公尺。太魯閣國家公園臉書發文,這次堰塞湖僅短短18秒震動,導致數萬立方公尺的岩石瞬間堵住立霧溪形成堰塞湖,過去同樣的位置也曾發生兩次相同情形,1951年1花蓮大地震,形成73公尺的天然壩,甚至撐了半年才潰堤。

更多新聞: 客機起飛11秒「時速480km」急墜!差60公尺撞進地中海

公路局人員,拿著丈量儀器,在立霧溪下游的錦文橋上,持續監測水位高度。目前水位距離橋面約13公尺,相關單位不敢大意,維持紅色警戒,太魯閣國家公園全面封閉,包括太魯閣牌樓旁錦文橋也禁止人車進入。林保署花蓮分署長黃群策:「目前我們正在想辦法,因為它(燕子口堰塞湖)那邊作業的,範圍很難接近,而且危險性非常高,所以我們在委請廠商,慢慢到壩體,希望用溢挖的方式讓它提早溢流。」

燕子口堰塞湖「18秒震動形成」 下游水位距錦文橋橋面僅13米
立霧溪水位距離錦文橋面僅13公尺。(圖/民視新聞)

林保署偕同施工廠商,持續在舊台8線的燕子口遊憩區,嘗試往上游挖除壩體引流,因為這次堰塞湖形成,真的來得又快又急。太魯閣國家公園臉書發文,強調17號清晨4點58分,微地動儀器記錄持續18秒的震動訊號,數萬立方公尺的岩石瞬間堵住立霧溪,一座天然壩就這樣誕生了。過去同樣的位置,也曾經出現兩次堰塞湖,1951年花蓮大地震,高達73公尺的天然壩,甚至撐了半年才潰堤。

燕子口堰塞湖「18秒震動形成」 下游水位距錦文橋橋面僅13米
林保署評估溢挖降低堰塞湖水位。(圖/民視新聞)

行政院秘書長張惇涵:「花蓮燕子口的堰塞湖,目前施工的便道已經打通了,工程的團隊跟學術的專業團隊,正在評估這次的東北季風,以及颱風的影響之後,進場能夠施工的期程跟安全性。」富世村長張文盛:「看過(應變中心)通報,還有我們工程人員在進行控管、管制,跟那個施工的,他講說水位有正常在疏通、溢流。」位於下游的秀林鄉富世村民樂、秀林村民有社區撤離近千人,部分居民安置在亞泥宿舍,目前安置約20人,盼望堰塞湖能夠早日解決,重回家園。


更多新聞: 快新聞/下游快疏散!燕子口堰塞湖恐潰決 影響範圍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