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文/周刊王
近年來,蟑螂界中族群最大也最常見的品種「美洲蟑螂」正在日本九州北部大量繁殖,由於牠們的體型普遍遠較日本原生品種蟑螂「大和蟑螂」和「東方水蠊」要大上許多,因此牠們的大量現蹤讓北九州的民眾驚慌不已。專家指出,這是受到全球暖化的影響,讓適合美洲家蠊棲息繁殖的領域不斷擴大,同時繁殖與活動的時間也隨之增長。
據《西日本新聞》報導,近日福岡市早良區一名61歲男性指出,今年夏天家中出現前所未見的巨型蟑螂,「體型很大,數量也多得嚇人!」他表示,今年7月迄今已經在家中發現超過30隻蟑螂,其中僅有2、3隻是以前常見的黑色小蟑螂,另外高達9成明顯不同於以往,上網查詢後才知道是俗稱的的「美洲蟑螂」,也就是「美洲家蠊」。
據了解,日本原生種的「大和蟑螂」(Periplaneta japonica)和「東方水蠊」(Opisthoplatia orientalis)都是體型在2~3公分之間的蟑螂品種。而最常見的「黑胸大蠊」(Periplaneta fuliginosa)與德國姬蠊(Blattella germanica),體型則分別約在2~3.5公分跟1~1.6公分的中小型品種。與此相反的,行蹤遍布全球、在台灣也很常見的「美洲家蠊」卻是平均體型4公分、有時甚至更大隻的品種,因此在日本人眼中是不折不扣的「巨蟑」。


九州大學綜合研究博物館51歲准教授丸山宗利表示,「毫無疑問,牠們從2、3年前開始在九州北部急劇增加。夏天晚上在街道行走時,路上看見的幾乎都是美洲蟑螂。」
根據維基百科資料,美洲蟑螂原產於非洲,不過是分布十分普遍的品種,在美國和全球熱帶地區都能看見牠們的蹤跡,且幾乎發生在靠近人類的居住區域。成蟲平均可身長4公分左右,全身紅褐色,在頭部和身體之間隔著一條略黃色的邊緣。美洲蟑螂的若蟲除了沒有翅膀外,其餘和成蟲相似。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1991年進行的一場實驗裡,發現美洲蟑螂爬行的速度可達每小時5.4公里,每秒能夠爬行約為其身長50倍的距離,相當於人類每小時可奔跑前進330公里。
丸山教授指出,美洲蟑螂其實並不耐寒,若氣溫持續落在5°C以下1個月左右就會死亡,因此牠們過去雖然隨著貨櫃貨物從沖繩登陸日本九州北部,但只能在建築物鍋爐房或一直開暖氣的繁華街道角落苟延殘喘。如今美洲蟑螂在九州北部大量繁殖,背後的原因就是全球暖化帶來的溫度上升。而不耐寒,
根據福岡地方氣象台的觀測數據,1921至1925年間,福岡市2月平均低溫從僅有1.24°C,然而到2021至2025年,平均最低溫已經高達4.92°C。意味著美洲蟑螂的活動期與繁殖期在當地可以大幅延長。
報導指出,雖然商業建築與餐廳都是美洲蟑螂喜歡的棲息地,但牠們最喜歡的還是下水道管線,對於原本就生活在洞穴中的美洲蟑螂而言,下水道的環境比其他棲息地更溫暖、更潮濕,而且食物來源豐富,因此成為牠們的繁殖天堂。
2020至2024年,福岡市政府累計接獲215起蟑螂爬出人孔蓋的投訴案,同期市府則透過橡膠蓋封堵了160個人孔蓋。福岡市下水道管理課呼籲當地居民不要再把廚餘和廢油直接倒入排水溝,而是當成可燃垃圾處理,「這麼做有助於有效控制蟑螂的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