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中心/黃兆康、林詠琪、嚴凱 台北報導
生成式AI浪潮,這回席捲藝術領域,工研院攜手故宮,以及北美館、南美館、陳澄波基金會等藝術機構,打造AI藝廊,把台灣經典的畫作,搭配故宮文物,或是現代城市地景,打造出結合科技與藝術的沉浸式互動體驗。
人氣國寶肉形石,帶著翠玉白菜,出現在李石樵老師,1945年的作品"市場口",工研院攜手故宮,打造AI藝廊,運用生成式AI,讓台灣經典畫作動起來,跟文物來場,穿越時空的驚喜合體。
另外還有,郭雪湖的"南街殷賑",描繪大稻埕的熱鬧景象,下一秒融合台北101大樓,展現古今城市多元風貌。
這回AI藝廊,有故宮、北美館、國美館等8個藝文機構加入,動畫也在大阪世博techworld亮相,深獲好評。

故宮院長蕭宗煌說:「我們透過一個AI的生成式學習,讓這些藝術家的作品,跟故宮的作品融合之後,也跟台灣現在的整個城市的街景,跟整個風景地貌做一個結合,我想這是故宮的新嘗試。」
工研院操作人員說:「現在要開始生成清明上河圖的風格影片,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都會下一些提示詞。」
一張打羽球照片,也能變成清明上河圖風格的影片,工研院研發三大AI應用,包括影音生成技術、超解析演算法,到暗場人物偵測技術,讓AI影片細膩又逼真,還充滿立體感。

工研院服務系統科技中心經理施香蘭說:「用文化藝術的方式,在AI的呈現,最主要是我們也大概經營了兩三年,最特別就是說在整個動態的影音,它可以連續性就像電影般,還有我們就是也做到可被控制性,就是說之前的一些這種GAI的技術,它其實可被控制性這一塊也是很難。」
未來不只能運用在沉浸式展演,也能拓展到電影產業,讓科技融入藝術、激發更多創意火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