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川普」對上「不要中國」 美中角力下南韓陷外交兩難

  • 發佈時間:2025/10/29 09:44更新時間:2025/10/29 09:44
  • LINE
    FACEBOOK
    TWITTER
    COPYLINK
「不要川普」對上「不要中國」 美中角力下南韓陷外交兩難

圖、文/周刊王

南韓首爾市中心在上週末成為全球焦點,兩場方向完全相反的示威幾乎同時登場。數百名民眾在美國大使館前高喊「不要川普!(No Trump!)」,警用巴士阻擋他們靠近,但聲音仍穿過光化門廣場(Gwanghwamun Square),迴盪在美國代表團駐地。幾百公尺外的景福宮(Gyeongbokgung Palace)前,另一批群眾則揮舞標語,高喊「不要中國!(No China!)」與「中共滾出去!(Chinese Communist Party out!)」。這兩場各約數百人的集會,正映照出南韓總統李在明(Lee Jae-Myung)如今必須面對的外交壓力,也就是在美中兩強之間的艱難平衡。

更多新聞: YTR揭露買機票被詐騙!iwoFly承諾退款盼下架影片 網譏諷:是封口費

根據《BBC》報導,南韓一向是美國在亞洲最堅定的盟友之一,兩國情誼可追溯至1950年至1953年的韓戰(Korean War)。但如今的南韓也高度依賴中國,中國是南韓最大的貿易夥伴與出口市場。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研究員維哈雷斯(Darcie Draudt-Vejares)指出,南韓「象徵著全球許多國家的困境:經濟上與中國緊密連結,安全上卻需依靠美國」。這樣的雙重依附,使李在明不得不謹慎應對即將於30日登場、由他主辦的川普(Donald Trump)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談,這場會面被視為可能影響美中貿易戰走向的關鍵時刻。

61歲的李在明在六月大選中以壓倒性優勢上任,接手的是前總統尹錫悅(Yoon Suk Yeol)留下的分裂局勢。尹錫悅在短暫頒布戒嚴令後引發全國抗議並遭彈劾,國家一度陷入政治癱瘓。李在明上任後旋即迎來與川普的艱難談判,先於八月造訪白宮(White House),宣布將在美國投資3500億美元、購買1000億美元液化天然氣,換取川普同意將關稅從25%降至15%。但數週後,美國喬治亞州(Georgia)一家現代(Hyundai)工廠爆發移民突襲,逮捕超過300名南韓人,雖多數後來被釋放返國,事件仍重創美韓關係。

23歲的抗議者李慧妍(Hye-yeon Lee)在美國大使館外表示,她不認為關係會立刻破裂,但已「被嚴重侵蝕」。白宮則加碼施壓,要求首爾在美國進行現金投資,使原預期於29日達成的貿易協議陷入停滯。亞洲協會(Asia Society)學者德魯里(John Delury)分析指出:「川普停留時間越短,對李在明越有利。」他認為兩國談判難有突破。

街頭的不滿也來自川普具爭議性的個人作風。22歲的大學生金率伊(Kim Sol-yi)舉著畫有川普吐鈔票的漫畫橫幅說:「他把南韓當提款機!」她提到川普曾稱南韓是「搖錢機器(money machine)」,令她難以接受。

根據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re)稍早的民調,約九成南韓人仍視美國為最重要盟友,但調查是在喬治亞州事件前進行。相較之下,約三分之一受訪者認為中國是南韓的最大威脅。

在另一場反中遊行中,27歲的朴多唆(Park Da-som)表示,她擔心南韓正「被中國影響所吞噬」,但也補充「我們反對的是中共,不是中國人民」。自2016年首爾部署美國飛彈防禦系統以來,北京的經濟報復與民族主義反彈持續推高南韓反中情緒。近來在右派陣營中,更出現陰謀論指中國干預尹錫悅的彈劾。

在週末的抗議現場,標語如「韓國屬於韓國人(Korea for Koreans)」與「阻止中國漁船(Stop the Chinese Boats)」隨處可見,甚至有咖啡館因張貼「拒絕接待中國客」的貼文遭批評。

27歲市民秀彬(Soo-bin)說:「我們希望民主自由受到保護,這才是我們站在街頭的原因。」觀察家指出,這類言論僅代表少數族群,但近期確實隨著李在明放寬中國旅遊簽證規定而再度升溫。

面對社會撕裂,李在明提出禁止煽動仇恨與歧視集會的法案,並重申他將推進對中友好政策。習近平預定11月1日與李在明舉行一對一會談,這將是中國領導人睽違11年再訪南韓。德魯里指出「若李在明能在經濟上取得成果,除極端右派外多數人都會支持。」

延伸閱讀

更多新聞: 「成功高中突停電免到校」學生偷充電惹禍? 校方公布真實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