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斷裂的棒球棒變身獨特圓椅、香蕉廢棄物搖身成為精品咖啡茶飲、老房子樑柱重生為藝術盆栽,綠色產業不只是環保口號,更是地方創生的新商機!本集《想像台灣》邀請到環境部資源循環署副署長林健三,帶領三位在資源循環領域深耕的地方創業家,分享如何「讓廢棄物重生」,轉化成創意與產業的新契機。

三大廢棄物轉生案例:化腐朽為神奇
木酢達人劉泰逸:森林循環綠色產業生態系
從共同創辦人偉誠父親的木炭工廠出發,泰逸發現了台灣林木剩餘廢棄物的龐大商機!他和偉誠共同創辦的「REWOOD森林循環木酢達人」品牌,實踐完整的資源分級利用:
大型木料製家具:斷裂的棒球棒重製成椅凳,保留球棒上的使用痕跡,成為充滿故事的紀念品。每件家具標示「固碳量」,紀錄減碳量。
小型木料製炭工藝品:燒製成炭後挑選造型獨特者,結合植物製作「炭盆栽」,獲得金典設計獎。
燒炭水製成木酢液:與工研院合作日本技術,萃取「木酢液液」開發清潔、泡澡用品,具殺菌除臭功效。
跨業合作:收集橄欖核、龍眼木、稻殼等農業廢棄物製炭;與台北市立動物園、宜蘭銀柳業者合作推出除濕炭包,還創造「炭琴」(台語諧音「賺錢」)等文創商品。
糖廠社區副總幹事郭俊宏:香蕉全株利用
工程師返鄉接手香蕉園,從非營利組織起步,將全世界最大的草本植物「香蕉」徹底利用:
香蕉葉:乾燥後製成扇子、筆記本,結合環境教育課程讓學生手作再生紙。
香蕉鞘:提取「香蕉絲」編織繩索、工藝品,保留高雄旗山傳統捻繩技藝,由社區長者手工製作。
香蕉花:開發成桂花烏龍茶、咖啡等飲品,解決食用口感不佳的問題。
郭俊宏強調,他們不只做產品,更著重「讓資源回到生活」。透過工作坊、企業ESG合作,讓「循環經濟」理念深入社區與學校。
園藝師蘇名建:廢木材的藝術重生
曾任廚師的蘇老師,開創「蘇花工鹿」品牌,專精「鹿角蕨」與植栽上板技藝:
老房子樑柱:百年檜木拆卸後,依紋路、色彩差異拼接成獨一無二的植栽底板,還可作茶盤、隔熱墊使用。
芭樂樹:將農家煩惱的堅硬芭樹枝製成植栽素材,結合漂流木創作。
多功能設計:檜木挖空後可作插花器、養魚缸,搭配LED燈營造療癒氛圍。強調「每個人呈現的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客製化體驗。
未來展望:建構循環經濟生態系
林健三副署長指出,環境部將扮演平台角色,協助業者串聯供應鏈、舉辦展覽、推廣循環產品認證。透過法制化、全民教育與產業輔導三管齊下,實現「萬物皆可用、萬物皆可收」的願景。
【直播平台】民視新聞FB粉絲團 民視讚夯YT頻道
【直播時間】11月06日(四)晚間7:50
【本週主題】資源循環創造綠金商機 廢棄物轉生永續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