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文/品觀點
喝酒會臉紅恐是酒精不耐症,別輕忽其致癌風險。馬偕醫大醫學系、聽力暨語言治療學系與國際處國際健康與文化交流中心,攜手美國史丹佛大學醫學院亞洲人健康研究及教育中心(CARE)與台灣酒精不耐症衛教協會,共同舉辦衛教活動。專家指出,台灣的酒精不耐症高達近50%,居全球之冠。酒精早在2007年已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為第一級致癌物,經常飲酒將大幅增加罹患消化道癌風險,飲酒後若出現臉紅、頭痛、嘔吐及宿醉等症狀,即可能為酒精不耐症的警訊,呼籲民眾盡可能避免飲酒。
喝酒會臉紅恐是酒精不耐症,別輕忽其致癌風險。馬偕醫大醫學系、聽力暨語言治療學系與國際處國際健康與文化交流中心,攜手美國史丹佛大學醫學院亞洲人健康研究及教育中心(CARE)與台灣酒精不耐症衛教協會,共同舉辦衛教活動。專家指出,台灣的酒精不耐症高達近50%,居全球之冠。酒精早在2007年已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為第一級致癌物,經常飲酒將大幅增加罹患消化道癌風險,飲酒後若出現臉紅、頭痛、嘔吐及宿醉等症狀,即可能為酒精不耐症的警訊,呼籲民眾盡可能避免飲酒。

↑圖說:陳哲宏博士(左五)表示,台灣約近半數民眾有酒精不耐症,居全球之冠,經常飲酒將大幅增加罹患消化道癌風險,呼籲民眾盡可能避免飲酒。(圖片來源:馬偕醫大提供)
由馬偕醫大國際處與醫學系主辦的「精準醫療健康促進實踐」系列活動,於11月10日至13日展開一連四天的「無酒週」健康宣導與體驗活動。活動內容包括聽損基因檢測、酒精不耐症篩檢與衛教、口腔檢查,以及特別企劃的午餐衛教講座與無酒精調飲體驗,吸引眾多師生響應熱烈。
美國史丹佛大學醫學院亞洲人健康研究及教育中心國際主任陳哲宏博士表示,亞洲人的酒精不耐症比例遠高於歐美白種人,包括台灣、日本、韓國、中國與越南等國,盛行率高達30%至50%,其中台灣約有近半數民眾具有酒精不耐症,居全球之冠。這是由於先天缺乏能代謝酒精的「乙醛去氫酶」(ALDH2酵素),導致乙醛無法正常分解。乙醛是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為第一級致癌物,長期飲酒者罹患口腔癌、咽喉癌、食道癌、胃癌、肝癌、大腸直腸癌及女性乳癌的風險顯著增加。

↑圖說:馬偕醫大醫學系、聽力暨語言治療學系與國際處國際健康與文化交流中心,攜手美國史丹佛大學醫學院亞洲人健康研究及教育中心與台灣酒精不耐症衛教協會,共同舉辦衛教活動,學者響應熱烈。(圖片來源:馬偕醫大提供)
陳哲宏強調:「酒精不耐症是遺傳現象,目前無藥可治,唯有避免飲酒才能降低健康風險。」根據研究,飲酒者罹患消化道癌的機率比不喝酒者高5倍,而若為酒精不耐症患者且仍經常飲酒,風險更高達50倍;若又合併吸菸及嚼檳榔,罹癌風險甚至可達400倍。他建議,酒精不耐症為遺傳現象,民眾可到醫院進行基因檢測了解自己是否患有此症,以及早預防,並呼籲政府應加強推動相關衛教政策,將基因檢測納入癌症篩檢流程中,讓民眾及早了解自身風險並調整生活習慣。

↑圖說:多年來國際處邱美妙組長(左二)帶領馬偕醫大師生下鄉推動營隊服務。(圖片來源:馬偕醫大提供)
根據國民健康署資料,酒精使用每年導致台灣至少4,500人死亡,並造成巨大的醫療與社會成本。馬偕醫大醫學系與聽力暨語言治療學系,由國際處邱美妙組長領軍,長期在恆春及台東地區推動社區營隊服務,進行酒精不耐症與聽損基因的篩檢研究。未來,學校將持續與國內外醫學機構合作,深化精準醫療與健康促進實踐,期望帶動全台青年一同關心「酒精不耐症」與「飲酒健康風險」,共同打造更健康的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