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文/CTWANT
德國傳奇男星基爾(Udo Kier)於美東時間23日上午於美國棕櫚泉(Palm Springs)逝世,享壽81歲。這位演員以超然氣質、犀利眼神與大量反派及怪奇邪典角色聞名於影壇,從歐洲藝術電影到好萊塢主流商業片都可見其蹤跡,還曾與普普藝術的開創者之一安迪沃荷(Andy Warhol)、丹麥名導提爾(Lars von Trier)、流行女皇瑪丹娜(Madonna)等人合作過。
德國傳奇男星基爾(Udo Kier)於美東時間23日上午於美國棕櫚泉(Palm Springs)逝世,享壽81歲。這位演員以超然氣質、犀利眼神與大量反派及怪奇邪典角色聞名於影壇,從歐洲藝術電影到好萊塢主流商業片都可見其蹤跡,還曾與普普藝術的開創者之一安迪沃荷(Andy Warhol)、丹麥名導提爾(Lars von Trier)、流行女皇瑪丹娜(Madonna)等人合作過。
基爾的死訊由伴侶麥克布萊德(Delbert McBride)證實;其友人、攝影師柴德斯(Michael Childers)也在社群媒體宣布他於棕櫚泉醫院病逝,死因未公布。
在戰火廢墟中誕生的怪奇演員
基爾在二戰末期的1944年以烏多基爾斯佩(Udo Kierspe)之名出生於遭受盟軍轟炸的德國科隆(Cologne)醫院。他與母親在產房廢墟中被救出,成長於貧困與戰後德國的艱難歲月。他鮮少美化自己的童年:「我們很窮,直到17歲我才有熱水可以用。」
為逃離困境,他少年時曾在工廠工作,16歲在科隆酒吧結識年僅15歲的德國電影新浪潮代表人物之一法斯賓德(Rainer Werner Fassbinder),日後成為其重要合作夥伴。18歲時他前往倫敦學英文,在咖啡店被星探發掘,開啟演員生涯。他坦言自己走進影壇的契機既偶然又直白:「我喜歡被注意,所以成了演員。」
與安迪沃荷、莫里西與法斯賓德合作 一躍成為邪典明星
基爾在1970年以西德歷史恐怖電影《魔鬼的烙印》(Mark of the Devil)初嚐成名滋味,但真正讓他在邪典影迷心中封王的,則是與安迪沃荷(Andy Warhol)製作、美國電影導演保羅莫里西(Paul Morrissey)執導的《慾望科學怪人》(Flesh for Frankenstein)與《魔鬼之血》(Blood for Dracula,又名《安迪沃荷的魔鬼》)。他在片中以詭異、情色卻帶一絲滑稽荒謬的方式重塑經典怪物,成為1970年代美國前衛文化的鮮明象徵。
此後,他在歐洲影壇打響知名度,與法斯賓德合作《站長的妻子》(The Stationmaster’s Wife)、《莉莉瑪蓮》(Lili Marleen)、《第三世代》(The Third Generation)等作品,並加入其經典影集《柏林亞歷山大廣場》(Berlin Alexanderplatz)。
跨足好萊塢及音樂界
1991年,還沒拍出《心靈捕手》成為名導的葛斯范桑(Gus Van Sant)以《男人的一半還是男人》(My Own Private Idaho)將基爾介紹給更廣大的美國觀眾。他也因此取得好萊塢演員工會身分,並獲得更多演出機會。
1990年代,他接連在商業電影中留下亮眼小角色,如和金凱瑞一起出演的《王牌威龍》(Ace Ventura: Pet Detective)、《世界末日》(Armageddon)、《捍衛機密》(Johnny Mnemonic)、《魔鬼末日》(End of Days)與《刀鋒戰士》(Blade)。基爾曾說:「如果只能演小角色,那不如演壞人或怪物,觀眾才會記得你。」這句話幾乎成為他職涯的註腳。
他同時跨足音樂界,與瑪丹娜合作拍攝啟發無數時尚藝術人士的SM美學寫真書《Sex》,並出演專輯《Erotica》中的迪斯科金曲〈Deeper and Deeper〉等音樂錄影帶,也曾出現在科恩樂隊(Korn)的〈Make Me Bad〉與Eve的〈Let Me Blow Ya Mind〉等MV中。
丹麥名導提爾的固定班底
基爾與提爾(Lars von Trier)的合作從1980年代延續至今。自1987年的電影《瘟疫》(Epidemic)以來,他出演了提爾幾乎所有電影,包括:《歐洲特快車》(Europa)、《醫院風雲》(The Kingdom)、《破浪而出》(Breaking the Waves)、《在黑暗中漫舞》(Dancer in the Dark)、《厄夜變奏曲》(Dogville)、《驚悚末日》(Melancholia)與《性愛成癮的女人:第二部》(Nymphomaniac: Vol. II)。他甚至還是提爾兒子的教父。基爾對這位前衛、激進電影拍攝運動「逗馬95宣言」(Dogme 95)的發起人的創作深有貢獻,也是其作品中最鮮明的固定班底之一。
晚年仍不減創作力 最後遺作獲坎城肯定
基爾晚年依舊活躍,出演美國小說家、音樂家兼導演札勒(S. Craig Zahler)的《99號牢房的賽局》(Brawl in Cell Block 99)與《高壓制裁》(Dragged Across Concrete),並在2022年喜劇《天鵝絕唱》(Swan Song)中擔任主角,詮釋1名傲慢卻脆弱的退休髮型師,深受好評。
他的遺作、巴西電影導演曼東沙(Kleber Mendonça Filho)的新黑色歷史政治驚悚片《這不只是個間諜故事》(The Secret Agent)於2025坎城影展獲獎,飾演主角的巴西演員莫拉(Wagner Moura)更獲得最佳男演員。基爾在片中飾演1名在巴西軍政府末期掙扎求生的猶太大屠殺倖存者,展現其晚年仍深具穿透力的表演魅力。
此外,他也將在日本知名遊戲設計師小島秀夫與《逃出絕命鎮》名導喬登皮爾(Jordan Peele)合作的新恐怖遊戲《OD》中登場,作品將於死後問世。
「100部是爛片,50部能配酒看,只有50部是真的好片」
基爾曾如此總結自己一生拍過的275部作品。這句帶著揶揄的幽默,正是他跨越前衛、邪典、藝術與商業之間的獨特地位,從來不追求典型的明星道路,卻總能以短短幾分鐘的演出留下影史經典片段。基爾的一生,如同他所飾演的怪物與邊緣人:難以分類,卻永遠無法被後世遺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