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視新聞/綜合報導
第29屆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9),今天(11月24日)在亞塞拜然落幕,雖然談判一度瀕臨破裂,部分成員國還離席抗議,最終還是敲定,在2035年之前,每年提供3千億美元,相當於9.8兆台幣的資金,協助開發中國家,推動發展綠色經濟,以及應變氣候變遷災害。
敲響議事槌,現場立刻響起掌聲。第29屆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9),歷經2週的艱難談判,終於在11月24日勉強畫下句點。
將近200個成員國,在亞塞拜然敲定最新的氣候協議,計畫撥出鉅款,協助開發中國家,發展綠色經濟、應變氣候變遷災害。
NHK主播:「由先進國家主導從多種來源募集資金,在2035年之前每年對開發中國家,提供至少3千億美元(9.8兆台幣)支援。」
雖然最後定案,已經高於11月22日草案提議的2500億美元,不過距離開發中國家要求的5千億美元,顯然還有一大段差距。
COP29開發中國家代表團人員:「直到反應我們的意見之前,我們要求中止會議,否則我們是不會同意協議內容的。」
包含「小島國家聯盟」在內的成員國,痛批先進國家,忽視他們的聲音和訴求。為此一度退席抗議,聲稱如果不提高融資,就要退出協商,讓談判瀕臨破裂。直到協議通過後,還是反彈聲浪不斷。
COP29印度代表:「印度無法接受現在的支援目標方案。」
COP29奈及利亞代表:「開發中國家到2035年之前,只能拿到3千億美元,這根本是個笑話。」
除了氣候援助之外,歷經9年討論的《巴黎協定》第6條,也在這次會議達成共識,准許向開發中國家,購買「碳信用額度」,也就是「碳權」。專家卻也擔心,碳排交易一旦解禁,可能被先進國家,用來美化減碳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