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視新聞 /林浩博 綜合報導
中國電商愛用第三國「洗產地」,規避美方高關稅,甚至形成相關的「灰色產業鏈」,引起泰國、南韓和越南等國警覺,收緊管制,美國也加大查緝力度。有中國業者坦言,最近想透過「洗產地」轉出口,已經變得困難重重。
美國和越南7月2日達成貿易協議,當中轉運貨物課稅加倍成40%,為的就是防堵中國透過「洗產地」,規避美方高關稅。
新唐人記者:「許多中國電商與製造商,選擇先將商品轉運至,越南馬來西亞墨西哥或南韓等第三國,再以當地產地名義出口至美國,業內俗稱『洗產地』。」

不過,有中國業者坦言,最近這條路,越來越難走。
新唐人記者:「越南工商部於4月呼籲,貿易協會出口商與製造商,加強對原材料與中間產品的產地審查,避免偽造證明。」
不只越南出重手打擊,泰國也從6月開始,加強驗證出口美國商品的原產地。

新唐人記者:「美國司法部則同步加大執法力度,將小型機械電子產品與玩具等類別的,虛假申報與產地造假,列為重點稽查對象。」
如今中國出口道路再受阻,有學者認為,再加上中國經濟衰退,造成企業難以生存,社會對美中貿易談判的期待也沒升溫,民眾對政府的不滿只會越積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