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題組/吳永淳、徐景明、游文章 台北報導
立法院近日修改《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第53條,將「博愛座」更名為「優先席」,優先乘坐的對象,除了保留原先的身心障礙者外,還將「老弱婦孺」字眼改為「有其他實際需要者」,但這樣的改變,卻引來草屯療養院老年精神科醫師沈政男砲轟是自廢武功。

立法院於今年6月初審通過修改《身權法》第53條,正式將「博愛座」改名為「優先席」(圖/民視新聞)
最近幾年來,捷運、公車的「博愛座」該由誰坐,要不要讓座?一張椅子經常造成乘客之間的爭吵,甚至引發年輕人與中老年人之間的世代衝突,還有網友調侃乾脆把博愛座改為「搏鬥座」。為了不造成世代對立,以及重新審視博愛座的使用權利,立法院於今年6月初審通過修改《身權法》第53條,正式將「博愛座」改名為「優先席」,優先乘坐的對象,除了保留原先的身心障礙者外,原本「老弱婦孺」,也修改成「其他有實際需要者」。

只不過這看似平權的做法,醫師沈政男卻不認同,他認為這是違反超高齡社會潮流,「如今把老弱婦孺字眼去除,改成其他有實際需要者,等於放任所有人一起來爭搶優先席」,沈政男怒批這樣如何保障弱勢族群乘坐大眾運輸的權利?且博愛座強調同理心與同情心,但優先席似乎是強調主觀需求與相互爭搶。究竟改成優先席之後,搶位問題會減緩,還是增加呢? 事實上,問題或許不在名稱,而是出自內心的公民素養,更完整深入報導,請點選YouTube影片收看完整專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