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題組/唐郁荃 施岑諺 報導
6月,台中市逢甲大學校園內,一棵樹齡約64年的大榕樹突然倒塌,壓傷一名學生,最後宣告不幸死亡。行政院統計,台灣平均每年都會發生一起路樹倒塌致死的意外,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陳鴻楷副執行長感嘆,大樹應該是民眾的好朋友,提供舒適、安全的休憩空間,怎麼會變成「殺人兇手」?而無孔不入的「褐根病」正是其中一項原因。

「褐根病」是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常見的植物根部病害,樹木感染褐根病後,根部和莖部會漸漸壞死,喪失吸收水分、養分的功能,最終整棵樹枯死,因此也被稱為「樹癌」。可怕的是,褐根病感染初期幾乎看不出病徵,即便在無風無雨的天氣,也有可能突然「軟腳」,讓人防不勝防。林業試驗所傅春旭研究員解釋,像是榕樹因為有氣生根,即便主根感染褐根病壞死,依然可以透過氣生根輸送水分,因此常常外觀看起來還很正常,內部用以支撐的根系早已腐朽,很可能無預警倒下。

林業試驗所早已發現,要杜絕褐根病擴散,必須剷除病株、燒光殘根,再搭配土壤燻蒸法,進行消毒最為有效,也積極進行技術移轉,但因為沒有強制規定處理褐根病的SOP,如今「樹癌」已經入侵全台!像是這次逢甲大學倒下的榕樹,早在2月便被發現感染了褐根病,但校方並未採用林試所的方針,選擇灌藥搶救,最終釀成樹倒人亡的悲劇。然而陳鴻楷副執行長也認為,這棵大榕樹之所以會倒,除了生病,過小的花台、錯誤的修剪方式,可能也都是原因。

他直言,全台校園本來就定期委託外部廠商進行樹木維護與修剪,但因為我國目前沒有統一的「樹藝師」或是「樹木醫生」的證照核發制度,導致學校難以判別廠商優劣。一旦委託的廠商不夠專業,抓不出病樹,導致褐根病擴散,或是進行錯誤修剪,都會形成校園內的潛在威脅。一件件大樹殺人的意外,不僅僅是天災,更可能是輕忽專業招致的人禍。更完整深入報導,請點選YouTube影片收看完整專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