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長年以藍海白沙吸引全球旅客的馬爾地夫,如今卻深陷財政危機。馬爾地夫的外債從2018年的30億美元,短短六年間增至2024年3月的82億美元(約新台幣2,665億元),且預估到2029年將突破110億美元,更令人擔憂的是,這些債務中多達34億美元來自中國與印度,讓債務結構風險急速升。

據《Sri Lanka Guardian》與《Raajje》報導,馬爾地夫與中國於2025年1月正式啟動《中馬自由貿易協定》(FTA),本應促進雙邊經貿,但實際結果卻雪上加霜。協定規定馬爾地夫取消91%的中國進口商品關稅,使大量中國商品湧入市場,而馬爾地夫出口至中國的產品占比卻不到3%,嚴重的進出口失衡幾乎成為單向資金外流。此外,中國企業滲透觀光業雖帶來旅遊人潮,但收益大多回流至中國,對當地外匯與經濟助益有限,反而進一步擠壓馬爾地夫的財政空間。

國際信評機構對馬爾地夫的未來更是不看好,惠譽(Fitch)在2024年間三度下修信用評級,穆迪(Moody’s)也給予負面展望,投資人信心遭重創。同時,該國面臨償債高峰,2025年須支付6億美元、2026年更高達10億美元,為緩解壓力,馬爾地夫積極尋求外援,包括向海灣國家請求3億美元資金,並與中國洽談2億美元預算支持及貨幣互換協議,但進展有限。目前唯一具體成效是印度提供7.5億美元貨幣互換協議,暫時穩住基本進口與政府開支,專家警告,若馬爾地夫不加快債務重整,並調整對外貿易與觀光收益結構,破產風險恐在不久的將來達到臨界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