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視新聞/林昀嫻 綜合報導
台灣近年大玩"諧音哏",例如小吃攤放的罐頭上,寫著"猴蕉",原來是胡椒粉的台語發音,再到夾娃娃機店的店名,各種諧音哏百花齊放。不過在專制的中國,恐怕無法如此自由,最近在貴州有家新開的理髮院,店名叫"最高"髮"院",但卻觸犯了當局禁忌,開業第一天就被勒令改名。
中國貴州遵義市街頭上,新開了一間理髮店,店名有夠吸睛,取名"最高"髮"院"。拉近一看,還寫著"處理人民的頭等大事",不管是諧音,還是語意,都有夠貼切,沒想到這創意十足的店名,竟然遭到當局關切。

這店家14號才剛發影片,宣傳自家店開幕,沒想到遭關切後,隔天15號,老闆就發了影片表示要改名了。
理髮店老闆:「現在門頭已經拆掉了,現在我想重新換一個名字,好聽又記得住。」
有中國律師指出,中國企業雖然享有選擇名稱的權利和自由,但企業名稱不得使用或變相使用一些官方組織的名稱或簡稱,例如"最高髮院"、"最高剪"、"剪茬院"等。
中國民眾:「就感覺"最高法院"給平民老百姓理髮,這個名字就把最高法院好像是貶低了,或者是嘲諷一樣的意思它(當局)肯定不允許。」

台灣民眾:「擅夾郎哦窮人家(台語),夾十幣咧(你知道麥克傑可森嗎),哦justbeatitOKOK。」
還有小吃攤上的罐頭寫著"猴蕉",原來是胡椒粉的台語,還有大玩台灣國語諧音哏,例如奸臣吳三粿、香奈鵝、星光山夜,要台灣人不玩諧音哏,真是"Tainan"了、太難了,而且別擔心踩到當局紅線。只能說台灣中國不只一邊一國,連諧音哏也是兩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