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社會節奏快速、壓力沉重,越來越多人出現睡眠問題,而且不只中老年人,越來越多年輕人也飽受失眠之苦。即便身體已經疲憊,大腦卻難以關機,翻來覆去難以入睡,甚至半夜醒來後再也無法熟睡。長期失眠不僅影響工作表現與情緒穩定,更可能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焦慮與憂鬱症的風險。
幸好,失眠並非無解。透過一些日常習慣的調整與睡眠環境的改善,就有機會逐步恢復良好的睡眠品質。以下幾個實用方法,能幫助你找回夜晚的平靜與深層的休息。
一、建立規律的作息時間

人體有自然的生理時鐘,也就是所謂的晝夜節律。若每天的睡眠與起床時間不一致,生理時鐘容易被打亂,進而影響入睡速度與睡眠品質。建議每天固定時間上床睡覺與起床,哪怕是假日也盡量維持一致。養成規律作息,讓身體形成該睡就睡的條件反射,有助於改善入睡困難的問題。
二、睡前遠離 3C 產品
許多人習慣睡前滑手機、追劇或回訊息,但這些行為會刺激大腦,使其持續處於活躍狀態,延遲進入放鬆的睡眠模式。更重要的是,電子螢幕所釋放的藍光會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這種激素對於入睡很重要。建議睡前一小時盡量遠離螢幕,可以改為閱讀紙本書籍、做些伸展或聽輕音樂,幫助身心進入放鬆狀態。
三、打造有助睡眠的環境

睡眠環境的舒適與否也直接影響睡眠品質。保持臥室安靜、光線昏暗與適當的室溫,有助於誘發睡意。床墊與枕頭的支撐度也需適中,避免睡醒時肩頸酸痛。另外,建議將臥室規劃成只睡覺的空間,避免在床上工作、吃東西或看電視。
四、適度運動,但避開睡前
適當的運動能促進新陳代謝、釋放壓力,有助於晚上的深層睡眠。不過應避免於睡前兩小時內進行高強度運動,否則身體處於興奮狀態,反而難以入睡。
五、練習「把煩惱放到明天」:讓思緒暫時停機

許多人在躺上床後,大腦仍持續思考工作、人際或生活瑣事,讓身體雖然疲憊,心卻難以平靜。這時不妨練習「把煩惱放到明天」的技巧。若事情太多,也可試著將腦中的待辦事項寫下來,讓大腦暫時卸載,減輕心理壓力。
失眠問題不該被忽視,也不必孤軍奮戰。從生活小細節著手,透過行為調整與自我照顧,大多數人都能逐步改善睡眠狀況。若已嘗試多種方法仍無改善,建議尋求專業醫師協助,進行睡眠評估與必要的治療。畢竟,一夜好眠,是健康生活最基本、也最值得投資的一件事。
◆延伸閱讀:推薦 3 家早餐,開啟整天活力:久久難忘的蔬菜蛋餅、現包紫米飯糰,以及觀光客也愛的家庭式早餐店
主圖來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