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中心/周希雯報導
近年在中國短影音的盛行下,台灣越來越多年輕人使用「中國用語」,不知不覺悄悄融入日常、聊天時不經意夾雜幾句,引起部分人反感;因此不少民眾會扮演起「支語警察」來糾正,捍衛台灣語言的主體性。就有網友分享,聽到有人提到「幼稚園」感到欣慰,因為幼兒園對他而言是中國用語,沒想到引發熱烈討論,更有幼教老師點出名稱由來,直言「台灣現在的正式名稱,就是幼兒園!」
原PO在Threads發文提到,最近在咖啡廳裡聽到隔壁桌聊天,竟是講「幼稚園」而不是「幼兒園」,令他心裡感到一陣欣慰,「因為『幼兒園』對我來說就是支語」。該貼文吸引超過500則留言討論,不少人表示,「聽到幼稚園就覺得很躁」、「終於,有人跟我一樣了。那個前前朝改的支語」、「我生四個,我還是說幼稚園」、「我也對幼兒園頭皮發麻到不行」。

不過,也有人點出真相,「事實上臺灣現在的正式名稱就是『幼兒園』喔。兩歲以上、國小前是幼兒園,兩歲以下是托嬰中心。幼稚園已經是舊稱」、「幼稚園和托兒所整合,才變成幼兒園,不是中國傳來的,是台灣自己的名詞」、「只是幼稚園這個名稱聽起來比較不好,才改幼兒園,跟護士改為護理師是一樣的道理」。該文也釣出幼教老師回應,「幼教專業才會說幼兒園,幼托整合的概念跟意義,對我們超級重要!幼兒園就是幼兒園,我們依法討論幼兒園就是幼兒園」、「每次聽到幼稚園都壓著性子說話」。

事實上,「幼托整合」是前總統馬英九政府在2012年實施政策,將原先由不同部會主管的「幼稚園」與「托兒所」,整併為單一機構「幼兒園」,提供2歲以上至國小前孩童的教保服務。不過,也有網友直言,「看到留言一堆無視主導改名者跟歷史脈絡的,就知道溫水煮青蛙煮成紅色的多有效」、「台語、客語、日語、韓語 都是『幼稚園』,中國中語才是『幼兒園』,而臺灣被改成幼兒園正是馬英九的『德政』」、「在文化的名詞偷偷置換後,讓人忘記本來的用法,就像神隱少女裡面一樣」、「馬政府時代將一堆台灣習慣的發音改為跟中國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