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視新聞/綜合報導
地震、颱風不斷的台灣,近年來因為天災造成的文物毀損案越來越多,修復需求大增,但是國內有文物修復課程的大專院校極少,目前包括油畫、瓷器、石像的文物修復師,全台灣不到200人,加上文化部文資局還沒有修訂文資法,也無法提供官方證照,讓願意投入這個行業的人少之又少。
把環氧樹脂的填料,用小抹刀均勻調色,然後在青花盤背面的缺口上,填補雕琢。
用極細畫筆,將瓷器重新上釉色,讓工藝品看不出來有絲毫破損,不論瓷器、石像,通通都得維修。
文物修復師 鄧欣榮:「它的花盆有缺損,(瓷器)很容易在搬運的時候,會有一些破損。」
還得用火眼金睛,替客戶找出磕碰、窯裂等數十個破損點,像這樣多才多藝的文物修復師,全台僅不到兩百人。
文物修復師 李伯陽:「2003年開始在這邊工作,這其實算是我退伍後第一份工作,一直做到現在,我們平均一年大概,以前是一年200到250件,去年因為地震的關係,有點暴增。」
對藝術有巨大熱忱的李伯陽,已經從業22年,經手過上千件文物修復,但為何會選擇這路?
文物修復師 李伯陽:「主要是因為家裡剛好有一幅我父親的畫,父親年輕時候的畫作,小時候被我,因為調皮,不小心用BB槍打破四個洞,所以後來當自己把這幅作品修復完之後,你會有點如釋重負一樣。」

對父親的愧疚,讓他從北藝大畢業後,踏上文物修復路,一路在工作室,跟著恩師學習。
李氏文物修復公司創辦人 李福長:「北藝大是啟蒙,教他一個概念,讓他產生興趣,然後投入這行業,這產業當然紙類最多,油畫次之,像這種雜項瓷器,瓷器相對少很多,因為這是需要一個老師傅帶的一個工作。」
開班授課,讓學生用破損的油畫,練習修復,李老師創立公司已超過30年,儘管拜師學藝的人不少,但他感嘆,這份工作至今,仍然 沒有官方認證。
李氏文物修復公司創辦人 李福長:「幾年前文資局就因為要大修文資法,要把修復人員規範化,規範化他發現很多問題,包括最大問題是說,傳統工匠是不是修復師,說去學校上了學,拿到文憑就可以拿到證照,那是錯的,你要實際有工作經驗。」
由於台灣地震、颱風頻繁,近年歷史文物的修復案越來越多,文物修復師有存在必要,官方認證也必須與時俱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