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文/周刊王
近日YouTube頻道「Sleepless Historian」一支名為《Boring History for Sleep | How Medieval PEASANTS Survived the Coldest Nights and more》的影片引起觀眾關注。這支片長達2小時、累積觀看超過230萬次的影片,在播放至1小時15分時,可以明顯聽到AI配音發生故障。而這只是只是眾多AI生成歷史影片之一;同類頻道如Boring History Bites、History Before Sleep、The Snoozetorian等也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甚至有人全天候直播「歷史」。
近日YouTube頻道「Sleepless Historian」一支名為《Boring History for Sleep | How Medieval PEASANTS Survived the Coldest Nights and more》的影片引起觀眾關注。這支片長達2小時、累積觀看超過230萬次的影片,在播放至1小時15分時,可以明顯聽到AI配音發生故障。而這只是眾多AI生成歷史影片之一;同類頻道如Boring History Bites、History Before Sleep、The Snoozetorian等也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甚至有人全天候直播「歷史」。
根據《404 Media》報導,這些影片幾乎全由人工智慧批量生成,迅速形成一個低品質、卻不斷擴張的內容生態系,而這體系正逐漸淹沒原本由學者與人類創作者製作的深度歷史作品。YouTube雖聲稱會取消「大量製作」內容的營利資格或加以抑制,但實際影響有限,受訪創作者並未感受到改變。
知名頻道History Time主理人凱利(Pete Kelly)直呼這股浪潮「令人震驚」。自2017年以來,他花費大量時間製作長篇歷史影片,累積120萬訂閱,每支長片常需閱讀20本書、查期刊並實地走訪考古遺址;如今卻有人「一天」就能用AI湊出類似題材,畫面與史實處處失真。
凱利甚至懷疑部分AI作品沿用了自己的敘事節奏,甚至模仿他的聲線,導致觀眾誤以為他也在使用AI。為此,他在頻道特別標註「本頻道不使用AI」,並開設新頻道,以真人出鏡的方式說故事,希望拉回觀眾信任。不過,他觀察到長片觀看數已停滯甚至下滑。
另一位創作者「Ancient Americas」的彼特則表示,他刻意避開此類內容,自己每支約45分鐘的作品都附上書目、引用文獻與圖像授權來源,帶觀眾理解瓦里、薩波特克、卡盧薩等原住民文化。
彼特表示,自己曾看過少數AI影片,大多資訊模糊、畫面尷尬。雖然許多AI影片初期觀看數不高,但變化極快:Sleepless Historian已累積61.4萬訂閱,幾乎每日上片,且已有3支突破百萬觀看;還有頻道透過重發或製作相近影片,持續堆量。
評論區同樣充斥疑似機器人帳號的互動。例如,一支Sleepless Historian影片下「Sleepymore」留言「我在基輔夜哨,看你的片沒那麼害怕」,隨即「SleeplessHistorian2」回覆「很棒的留言」。這些帳號平時也在發AI歷史片,或在其他AI影片底下洗版。
長年製作知識型ASMR的「法國低語者」(The French Whisperer)也感受到衝擊。他表示,近6到12個月以來,頻道觀看數驟減約60%,多年來首次幾乎無法觸及新觀眾。過去每天能增加100至200名訂閱,現在幾乎歸零。他回溯這股潮流大約2年前浮現,最初是「真人朗讀AI腳本」或「改寫維基百科」,近月則演變成全AI生成、數量暴增。他甚至關閉字幕,避免AI機器人抄襲腳本。
學界也提出警告。卡加利大學歷史學者潘納(Mack Penner)研究發現,AI傾向「壓平」歷史,把複雜的證據與爭論磨平成單調敘述;而文字本身正是傳遞歷史知識的重要一環。若把搜尋、綜整、表達交給機器,等於拱手交出歷史的工藝。
面對演算法推送充斥AI長片,創作者只能被迫調整策略。法國低語者將重心轉向Podcast、Spotify、Apple Podcast與Patreon,估算如今已有80%到90%的觀眾移往YouTube以外的平台。他批評YouTube的強制廣告與抽成,讓它成為次要選項。另一方面,彼特則堅持繼續深耕長片,透過一手研究與博物館、器物圖像建立文化連結,「AI只是在堆AI圖像投影片」。
凱利感嘆,如今切入這個領域困難許多「我當初只和人競爭,現在卻得跟電腦競爭。」他憂心整體知識環境被大量失真的歷史敘事稀釋。而對仍願意在這條湍急河流中奮力前行的人類創作者來說,唯一能做的,是維持品質、持續創作,期待觀眾終究還能辨認出真正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