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科技x運動指導 助血友攜手邁向健康

  • 發佈時間:2025/09/10 11:12更新時間:2025/09/10 11:41
  • LINE
    FACEBOOK
    TWITTER
    COPYLINK
醫療科技x運動指導 助血友攜手邁向健康

【健康醫療網/記者潘昱僑報導】血友病在許多人心中等同於「脆弱」與「受限」的疾病,過去由於治療藥物的不足與出血風險的恐懼,血友病患往往被教導「盡量不動」以避免受傷,臺大醫院內科部血液科周聖傑主治醫師分享,過去血友病的治療效果有限,藥物也幾乎沒有健保給付,所以血友病病友只能在出血才治療,隨著醫療科技的突飛猛進,以及運動科學的介入,血友病患的生活已不再是被動地等待出血,而是主動地追求健康的身體,運動教練施孟毅也提到,有醫師在訓練現場提供評估與心靈支持,更能讓血友們安心運動。

更多新聞: iPhone 17系列來了!容量提升「變相降價」 台灣定價、預售日期出爐

【健康醫療網/記者潘昱僑報導】血友病在許多人心中等同於「脆弱」「受限」的疾病,過去由於治療藥物的不足與出血風險的恐懼,血友病患往往被教導「盡量不動」以避免受傷,臺大醫院內科部血液科周聖傑主治醫師分享,過去血友病的治療效果有限,藥物也幾乎沒有健保給付,所以血友病病友只能在出血才治療,隨著醫療科技的突飛猛進,以及運動科學的介入,血友病患的生活已不再是被動地等待出血,而是主動地追求健康的身體,運動教練施孟毅也提到,有醫師在訓練現場提供評估與心靈支持,更能讓血友們安心運動。



從「出血才治療」到「預防性治療」



回溯至二、三十年前,血友病的治療狀況與今日不可同日而語。當時的藥物製劑效果不佳且不易取得,導致病患多半只能在出血事件發生後,才進行靜脈注射止血,這種被動的「出血才治療」(On-demand Treatment)模式,讓病患長年處於高風險中。每一次的出血,特別是關節與肌肉內的出血,都會對身體造成不可逆的傷害。這些反覆的出血不僅導致慢性關節病變、疼痛與行動不便,更深植了「血友病患不該運動」的觀念。



在那個時空背景下,醫師與家屬的衛教核心,都是圍繞著如何避免受傷,「運動」這個對一般人而言是維持健康的必要習慣,對血友病患來說卻是危險的代名詞,病患被叮囑要遠離任何可能造成跌倒、碰撞的活動,甚至被禁止進行體育課,這種長期以來的觀念教育,雖然出於保護,卻也剝奪了病患成長與發展的機會,使得許多病患身體孱弱、關節受損,更因缺乏運動而產生肥胖等次級健康問題。



近十年來,長效型凝血因子製劑的問世,改變了血友病的治療模式。現今的治療核心已轉為「預防性治療」(Prophylactic Treatment)。病患只需定期注射凝血因子,就能將體內的凝血因子濃度維持在相對安全的水平,有效降低自發性出血的機率,這種積極主動的治療策略,讓過去被視為禁忌的「運動」重新回到血友病患的生命中。



臺大醫院內科部血液腫瘤科周聖傑醫師說道:預防性治療讓血友病患的關節與肌肉得以在較少出血的環境中發展,為後續的運動訓練打下堅實基礎。這場觀念的革命,不僅是治療方式的改變,更是生活模式的再造,它讓血友病患從被動的「患者」轉變為主動的「健康管理者」。



強化關節肌肉,打造身體防護罩



血友病患的運動,並非指鼓勵他們從事高衝擊性的籃球或足球,而是學習正確的運動,恢復生活功能以及強化保護關節的肌肉,從而減少出血的風險。



想像一下,一個長期缺乏運動的血友病患,其肌肉量不足、關節缺乏支撐。當他輕微扭到或碰撞時,沒有強健肌肉的保護,關節就容易受到衝擊而發生出血。相反地,如果透過適當的運動訓練,強化了關節周圍的肌肉,這些肌肉能發揮緩衝與穩定的作用,即使遇到輕微的外力,也能有效保護關節,降低出血的可能性。



運動的好處遠不止於此。它不僅能增強肌肉、保護關節,還能改善心肺功能,維持健康的體重,減少肥胖帶來的額外關節負擔。更重要的是,運動能提升病患的自信心與生活品質。當他們發現自己的身體不再是脆弱的,而是充滿力量和活力的,那種正向的心理轉變,對於長期與疾病共存的病患來說,是無價的資產。



然而,從「完全不動」「開始運動」,這段路並非一蹴可幾,許多病友因為過去的恐懼與觀念,對運動抱持著高度的戒心,有些人則可能因為一時熱衷而過度運動,反而造成受傷。這凸顯了專業運動指導的重要性。



運動教練施孟毅提到,許多從未運動的血友病患,一開始熱血地投入,結果因姿勢不當或強度過高而拉傷,這類經驗往往反而會讓他們退縮,甚至回到過去的「不運動」狀態。因此,循序漸進、量力而為,並且在專業指導下進行,才是血友病患運動的最佳策略。



精準掌握身體數據,量身打造運動計畫



在血友病的運動指導中,醫師只能憑藉經驗與病患口述來判斷其身體狀況;如今,精密的儀器與數據分析,能為運動計畫提供更科學、更個人化的依據。



在臺大醫院血友病中心與運動教練合作的課程中,每次運動前,教練都會獲得一份詳細的病友名單,上面清楚標示著病患的「易出血部位」與「容易不適的地方」。這份名單不僅是醫師與教練溝通的橋樑,更是為病患量身打造專屬運動計畫的藍圖。



以關節為例,如果一位病患的膝關節曾反覆出血,那麼在設計運動時,教練會特別注意避免對膝蓋造成過大壓力,並專注於強化周邊的股四頭肌與小腿肌,透過科技輔助的動作分析,教練也能即時糾正病患的不良姿勢,避免因代償性動作而造成額外的傷害。



此外,心理層面的引導同樣重要,許多血友病患身上出現皮膚表層下有微小出血,即便沒有腫脹或疼痛感,仍會對病患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醫師在現場提供判斷以及評估,讓患者能夠安心運動,讓他們理解這些微小出血在是可控的,並不會影響運動的安全性。



跨領域合作由醫師負責醫療診斷與治療,運動教練負責運動指導與動作修正,兩者各司其職,卻又緊密合作,共同為病患的健康保駕護航。



跨領域合作的力量:血友病照護的未來新模式



這種模式也賦予了病患更大的自主權。他們不再只是被動地接受治療,而是成為自己健康的主導者,學習如何監控自己的身體狀況,如何選擇適合的運動,如何與醫療團隊溝通。讓病患從生理與心理上都變得更強大。



施孟毅教練表示:「醫師很有想要把一些可以幫助到這些病友們的專業給帶進來,然後把它做整合,於是才有了現在這個課程。」

這種跨界的合作,正是新一代血友病照護的核心精神。它打破了傳統醫學的界限,將健康的概念從醫院延伸到生活,從治療延伸到預防與照護,幫助血友病患得以擺脫疾病的束縛,重新掌控自己的身體。






【延伸閱讀】

從需求性到預防性治療 長效藥物助血友病患者過上自由生活

A型血友病7月起健保擴大補助 每年最多可少扎91針!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6143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更多新聞: 南投四大鄉鎮心理健康宣導講座九月登場 衛生局號召民眾共同關注心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