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時中心/林耿郁報導
川普近期施壓各大藥廠,必須降低美國國內藥價;至於詳細方法,竟然是要求藥廠提高「其他國家」藥品售價,藉此「挖東牆補西牆」,彌補利潤損失。商務部長霍華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更放話,如果藥廠不接受這項提案,「就不能在美國賣藥」!
以鄰為壑?CNN報導,川普的核心構想是在醫藥上推行「最惠國價格」(Most Favored Nation, MFN)制度,要求國際藥廠必須在美國提供與其他國家相同、甚至更低的價格,避免美國替全世界「補貼藥價」。
川普早在第一任期末,就嘗試以行政規則推動此模式,要求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針對50種門診用藥,以最惠國價格給付,但該規則遭法院阻止,拜登政府上台後也予以撤銷。
今(2025)年5月,川普再度以行政命令復活此政策,要求藥廠對美國患者提供最低國際價格,否則將面臨懲罰措施,並批評歐盟「壓低藥價的遊戲」已經結束了。
7月份,川普發函施壓17家大型製藥公司執行長,要求擴大最惠國價格涵蓋範圍至所有提供給Medicaid(貧困醫療補助)的藥品,並保證未來新藥供應的價格都符合最低價標準。
川普還建議,藥廠應以最低價直接向美國消費者販售藥品,繞過可能抬高成本的分銷商與藥事機構。
目前施壓行動尚未在美國帶來顯著降價成果;川普揚言對高價進口藥徵收關稅,尤其是品牌專利藥物。
藥價轉「價」他國 恐帶來負面影響
多位產業專家預測,藥廠更可能選擇在其他國家漲價而非降價美國藥價。禮來公司(Eli Lilly)上月宣布調高其減重藥物Mounjaro在英國售價,以降低美國價格。該公司表示,這種重新平衡可能不易,但意味著其他發達國家的政府和健保系統必須付出「更高價格」,才能讓美國人享受低價藥品。
美國製藥研究與製造商協會(PhRMA)則表示,讓外國「支付公平份額」雖有助於降低美國藥價,但警告全面引入「最惠國價格」機制,恐怕導致部分藥商直接「撤廠不玩」,反而導致病患「無藥可吃」,影響健康權益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