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文/潮健康
台灣化粧品產業即將迎來重大變革。自 2026 年 7 月起,所有在市面販售的化粧品皆須建立並保存「產品資訊檔案(PIF, Product Information File)」,否則將不得合法上市。這份檔案並非日常可見的外盒標示,而是一套涵蓋 16 項資料 的完整文件,從原料來源、製程紀錄,到檢測數據與安全評估,猶如產品的「安全身分證」。
PIF 的內容包含什麼?
依規定,PIF 需具備以下四大類 16 項資料:
- 產品敘述:產品基本資料、全成分名稱與含量、外包裝與標示等。
- 品質資料:包括物理化學特性、毒理資料、安定性與微生物檢測報告。
- 功能性佐證:針對美白、抗痘、保濕等功效宣稱,須提出相應測試報告。
- 安全評估:由合格安全評估人員(SA)檢視所有資料並簽署風險評估結論。
這些內容將作為政府查核依據,確保每一款化粧品都能在合理的安全範圍內使用。
消費者真實案例:為什麼需要 PIF?
過去曾有民眾購買來路不明的爆款面膜,因保存環境不佳,短短兩週就出現變質,造成肌膚紅腫過敏;若產品具備 PIF,就能追溯其原料來源與保存測試紀錄,協助釐清責任並保護消費者。
此外,許多敏感膚質族群也曾苦惱:「保養品用了卻長痘,問題出在哪裡?」未來透過 PIF 的完整紀錄,若產品真的引發不良反應,主管機關可向廠商調閱完整檔案,追查是否為特定成分或批號造成,提升保障。
雖然 PIF 屬於業者內部保存文件,但它帶來的保障卻直接影響消費者:
- 產品更透明:原料來源、製造流程必須完整紀錄。
- 安全更有依據:經過安定性與微生物檢測,確保在保存期限內維持品質。
PIF 制度上路讓台灣化粧品產業與國際更接軌
標準認證 PIF 簽核公司指出,歐盟早已實施 PIF 制度多年,台灣此次跟進,不僅意味著與國際規範接軌,更能推動市場資訊透明化並建立消費者信任,進一步強調:「愛美沒有錯,但安全更重要。有了 PIF 把關,才能真正買得安心、用得放心。」
PIF 制度的上路,不僅是法規調整,更象徵台灣化粧品市場邁向更高層次的品質保障,未來消費者在選購產品時,也能多一份安心。
免責聲明:本文為健康資訊與產品特性介紹,非作為醫療診斷或替代治療依據。產品效果視個人體質與使用習慣而異,若有持續困擾,建議諮詢專業醫療機構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