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W健康 林郁敏/新北報導】你可能聽過硬皮症,但可能對硬皮症並不了解。硬皮症(Systemic Sclerosis, SS)也稱全身性硬化症,是一種罕見且嚴重的自體免疫疾病,致病原因不明,許多人因其名稱而誤以為只影響皮膚,但事實上,硬皮症的影響範圍遠超乎想像。其主要特徵是結締組織過度增生而沈積在皮膚、血管之中,造成皮膚緊繃、硬化及血管內壁細胞異常增生,引發血管阻塞性疾病;也可能發生於身體其他器官,如:肌肉、關節、心、肺、消化道等內臟器官。因此症變化最常出現在皮膚,造成皮膚硬化,故稱「硬皮症」。

【NOW健康 林郁敏/新北報導】你可能聽過硬皮症,但可能對硬皮症並不了解。硬皮症(Systemic Sclerosis, SS)也稱全身性硬化症,是一種罕見且嚴重的自體免疫疾病,致病原因不明,許多人因其名稱而誤以為只影響皮膚,但事實上,硬皮症的影響範圍遠超乎想像。其主要特徵是結締組織過度增生而沈積在皮膚、血管之中,造成皮膚緊繃、硬化及血管內壁細胞異常增生,引發血管阻塞性疾病;也可能發生於身體其他器官,如:肌肉、關節、心、肺、消化道等內臟器官。因此症變化最常出現在皮膚,造成皮膚硬化,故稱「硬皮症」。
從中醫角度來看硬皮症屬「痹症」 根據病程進展可分4期
佑德中醫診所張賜興醫師指出,從中醫角度來看,硬皮症屬於「痹症」的一種,起因於外邪侵襲經絡,氣血閉阻不暢,進而引發肢體關節或甚至內臟病變的病症。致病原因通常多指風、寒、濕三種邪氣,侵犯肌表經絡和骨節,引起關節、肢體等處出現酸、痛、麻、重著和腫大及屈伸不利等症狀。
《素問.痺論》即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也。」在臨床上主要可分風痺、寒痺、濕痺和熱痺四種病症,如病程進展嚴重也可引發五臟痺。常見風寒濕熱、痰阻鬱結、陰陽氣血及臟腑功能失調有關。張賜興醫師進一步根據中醫論點分析如下:
▸肺:主皮毛、主宣發。肺主宣發衛氣,調節皮表毛孔的腠理開合,藉排汗將毒素代謝排出體外。
▸肝:主疏泄與藏血,肝臟負責氣血在體內的順暢運行,並能調節情緒、儲存血液與解毒,並根據身體需要進行調控,確保血液供給質量。
▸脾:主運化、主統血、主四肢肌肉,脾主營養物質、統整血液升騰輸布,濡養四肢肌肉等功能。
若肺、肝、脾等二臟以上合而為病,功能失衡時,則無法按照五行相生、相剋原理規律運行,都可能導致皮膚與內臟器官的硬化。
硬皮症患者會隨著病程進展,逐步出現不同症狀。皮膚變化大致可分為4期:
▸雷諾氏期:手指、腳趾末端出現血液循環不良,常感到冰冷。
▸浮腫期:皮膚腫脹,手指呈現「香腸樣」外觀。
▸硬化期:皮膚逐漸變硬、緊繃,影響關節活動。
▸萎縮期:皮膚萎縮、變薄,甚至影響肌肉與深層組織。
張賜興醫師解釋,硬皮症患者常伴隨手腳冰冷、肌肉僵硬、關節疼痛,甚至侵犯血管與肺部,可能造成肺動脈高壓、肺纖維化與呼吸困難。若疾病進展至心血管系統,則可能導致心律不整、心肌炎或心肌梗塞,嚴重時更可能引發心、肺、腎衰竭。
中醫治療硬皮症著重3面向 日常飲食與生活習慣須注意
張賜興醫師表示,中醫治療硬皮症的重點在於:「辨證論治」,根據不同的證型,使用不同的中藥、針灸、推拿、滑灌、溫灸等方法來疏通經絡、疏風散寒、袪濕清熱或活血化瘀或調補氣血,避免勞損,改善體質。
同時也強調預防「風寒濕熱」侵襲的重要性,若患者以寒濕為主,會使用溫陽散寒、溫熱除濕的藥物;若出現皮膚緊繃、血虛氣弱,則以補氣養血為主;若伴隨手腳發熱、口乾舌燥,則需補益肝腎陰血。透過中醫調養體質,一可控制病情、緩解症狀,二可減少西藥依賴,提升日常生活品質。
針灸治法:以循徑與患部穴為主,亦可採用阿是穴或六府合穴及五臟輸穴來治療。針灸并施或兼有溫針和滑罐或隔薑灸等法。
六旬婦人長期受硬皮症困擾 中醫調理治療半年明顯改善
張賜興醫師舉例,一名65歲女性患者因硬皮症長期困擾,肢體、手指關節末端硬化,膝蓋與腳踝腫脹,並合併肺部纖維化與慢性阻塞性肺炎,曾因病情嚴重住院治療,且同時有低血壓、腹瀉、手指麻木、抽筋及失眠等症狀,加上更年期障礙,生活品質大受影響,因西醫治療效果不如預期,患者轉向中醫調理,透過祛風寒濕、調補氣血,根據病情發展採用不同方式來治療。
該患者持續治療約2個月,症狀逐漸改善,治療半年,患者的腫脹感減輕約6成,呼吸困難明顯改善,夜間疼痛減少,也能較安穩入睡。目前以改善關節痠痛、皮膚腫脹,末梢循環為主,生活功能已有顯著提升。
最後,張賜興醫師提醒,硬皮症患者在飲食與生活上必須特別注意,避免冰冷食物與甜點,辛辣、油膩與高膽固醇食物,絕對避免抽煙及吸入二手菸,以免影響氣血運行,並保持規律運動與流汗習慣,促進末梢循環,同時養成良好作息避免熬夜與充足睡眠品質,才能提升免疫力。此外,適度曬太陽、親近大自然環境、赤足踩地等,對於提升免疫力及抗氧化能力也有助益。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台灣實力全球矚目 LBV裸視美白內障老花創新複合療程
▸少聽音樂易孤立? 調查:音樂參與度低的長者孤獨感高
NOW健康:FB │ IG │ Threads │ YT │ 官方LINE │ 醫級邦 │ 健康安妞 Podcast
❤溫馨提醒:歡迎轉傳「原始文章連結」分享,未經授權,請勿複製圖文轉貼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