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時中心/林耿郁報導
美國最高法院昨(26)日再度站在川普一方,允許其政府凍結國會已撥款的約40億美元(約1,219億新台幣)外援資金。此舉不僅攸關全球人道援助與聯合國維和行動,更牽動美國三權分立的架構;三名自由派大法官警告,這又是一次「司法偏袒行政權」的憲政危機。
路透社報導,美國憲法明定國會掌握「財政權」,負責審核撥款法案,且通過後,行政部門必須依此執行。然而,川普政府以「美國優先」為由,試圖透過罕見的「口袋撤銷」(pocket rescission)手段,拒絕執行國會已經核准的外援預算。
下級法院先前裁定,總統無權單方面凍結資金,要求立即執行撥款。但最高法院26日以6比3的多數推翻這項命令。這份大法官們「未署名( unsigned)」的裁定理由,除了原告的援助團體「可能缺乏法律地位」外,總統的外交權若遭干預,「恐危及行政運作」。
自由派大法官警告
自由派大法官卡根(Elena Kagan)在反對意見中嚴厲批評,最高法院此舉已明確「冒犯憲法分權原則」,指出若國會已通過撥款,且未經程序撤銷或修改,「行政部門就必須執行」,否則等同破壞憲法賦予的國會財政支出權限;卡根的意見獲另外2名自由派大法官,索托馬約爾(Sonia Sotomayor)與傑克森(Ketanji Brown Jackson)連署。
外援受阻與國際影響
被凍結的40億美元包括對外援助、聯合國維和經費與海外民主推廣計畫。援助團體律師桑索尼(Nick Sansone)表示,裁決不僅侵蝕分權原則,「更將對全球脆弱社群造成嚴重人道衝擊」;川普政府則辯稱,若強迫執行撥款,等同「自我否定」,因為白宮正要求國會收回這筆經費。
憲政危機隱憂
法律學者指出,總統利用技術性拖延凍結國會撥款,缺乏歷史先例,恐破壞美國憲政秩序。自川普今(2025)年1月重返白宮以來,最高法院幾乎在每次重大政策爭訟中都裁決支持行政部門,使外界憂心「司法淪為行政權附庸」,國會權限逐步被架空。
美國2025財政年度將於9月30日結束,這筆經費若未支出即告失效。專家警告,最高法院這一裁決,將可能成為未來川普擴張行政權、破壞憲法、侵蝕國會財政職權的危險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