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近10年爆6起河豚中毒!專家:毒素耐高溫無解藥 誤食恐呼吸衰竭奪命

  • 發佈時間:2025/10/01 13:37更新時間:2025/10/01 16:03
  • LINE
    FACEBOOK
    TWITTER
    COPYLINK
台近10年爆6起河豚中毒!專家:毒素耐高溫無解藥 誤食恐呼吸衰竭奪命

圖、文/周刊王

台灣四面環海,周遭海域水產種類豐富,當民眾不慎誤食含有河豚毒素的水產品,例如有毒河豚或藍環章魚等生物,則會出現唇舌發麻、四肢麻痺及眩暈等中毒症狀。衛福部食藥署近年受理6起河豚中毒案,皆因民眾自行烹食河豚而引發中毒,專家今(1)日示警,河豚毒素無法經加熱破壞,食用後10至45分鐘後即有症狀,若能在症狀演變為呼吸衰竭前及早送醫治療,便可掌握一線生機。

更多新聞: 北捷73歲阿嬤為爭「優先坐」遭男猛踹飛!網紅揭「若在紐約發生」超慘1下場

台灣四面環海,周遭海域水產種類豐富,但當民眾不慎誤食含河豚毒素的水產品,例如有毒河豚或藍環章魚等生物,則會出現唇舌發麻、四肢麻痺及眩暈等中毒症狀。衛福部食藥署近年受理6起河豚中毒案,皆因民眾自行烹食河豚而引發中毒,專家今(1)日示警,河豚毒素無法經加熱破壞,食用後10至45分鐘即有症狀,若能在症狀演變為呼吸衰竭前及早送醫治療,便可掌握一線生機。

食藥署今天召開「食用水產品要當心,慎防誤食有毒河豚」記者會,研究檢驗組科長林澤揚表示,食藥署統計民國104年至113年止,國內共發生6起河豚毒素中毒案例,總計18人中毒,其中1人死亡,包括112年有民眾收到友人贈送的河豚,烹煮後與親友共9人一起食用,造成1死8人身體不適送醫;113年有民眾1人將海邊撿獲的河豚烹煮成湯食用,出現頭暈及呼吸不順等症狀;113年有民眾3人於自宅烹煮自己捕獲的河豚,發生手口麻痺及呼吸喘等症狀。

食藥署今天召開「食用水產品要當心,慎防誤食有毒河豚」記者會。(圖/林則澄攝)
食藥署今天召開「食用水產品要當心,慎防誤食有毒河豚」記者會。(圖/林則澄攝)

林澤揚表示,台灣周邊海域常見河豚有單點多紀豚(日本河豚)、月尾兔頭豚(栗色河豚)、凶兔頭豚(仙人河豚)等種類,上述13人所食河豚均為月尾兔頭豚,又稱作月腹刺豚、栗色河豚、毒鯖河豚,體長可達50公分,其背面及腹面均布滿小棘、尾鰭後緣呈新月形,且內臟、皮膚及肌肉皆含河豚毒素,毒性極強,分布於印度至西太平洋,台灣四周海域均能見其蹤跡。

台灣周邊海域常見河豚。(圖/食藥署提供)
台灣周邊海域常見河豚。(圖/食藥署提供)

林澤揚指出,河豚毒素(Tetrodotoxin、TTX)為一種強烈的神經毒素,結構穩定無法經加熱破壞,食用後10至45分鐘後即有症狀。台北榮總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任楊振昌說,河豚毒素依中毒嚴重度分為四級,第一級為嘴唇及舌麻木感,可併有腸道症狀;第二級為較嚴重麻木感,伴隨四肢部份麻痺,但反射正常;第三級為肌肉不協調、發聲困難、吞嚥困難、呼吸困難、胸痛、發紺、血壓降低,但患者仍保持清醒;第四級為神智不清、呼吸麻痺、休克、心跳迅速停止。

台北榮總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任楊振昌。(圖/林則澄攝)
台北榮總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任楊振昌。(圖/林則澄攝)

楊振昌分享,一名57歲男性在某市場向流動攤販買魚回家自行煮食,之後吃了一隻魚及魚的肝臟約30分鐘後開始嘴麻、手腳麻,經119送到桃園某醫院急診,病人剛到急診時還能說話,之後轉診台北榮總,抵達北榮急診時已全身癱瘓,經緊急氣管插管後入住加護病房,隔天早上順利拔除氣管插管並轉至普通病房,之後順利出院。

此外,還有一名45歲男性於某日夜間食用不明來路的河豚後,隔天因意識不清被送至高雄某醫院急診,病人到院前心跳停止,經急救後雖短暫恢復心跳,並於氣管插管後入住加護病房,但最終仍不幸死亡。

楊振昌說,河豚毒素中毒死亡多在6至24小時內發生,如個案能存活超過24小時,多半可完全恢復,但因河豚毒素尚無解毒劑,中毒早期可洗胃及使用活性碳,幫助加速排出毒素,若能在症狀演變為呼吸衰竭前及早送醫治療便可掌握一線生機,到醫院後才出現呼吸衰竭者則多由緊急插管可保住一命,最大的死亡風險即為呼吸衰竭,如無呼吸衰竭或休克,預後一般良好,因此充分的呼吸支持療法為中毒後最重要之的治療。

值得民眾注意的是,河豚毒素也存在於海螺、章魚、海星、紅藻、樹蛙、鰕虎魚、海膽及蠑螈等多種生物,其中1994年5月屏東集體織紋螺食物中毒事件,兩家醫院先後聯繫衛福部暨台北榮總毒藥物諮詢中心,醫療團隊經南下進行現場調查後,至少有17人中毒並就醫,病人中毒的症狀與河豚中毒大致相同,但17人中有8人有血壓升高的情況,一名病人因吸入性肺炎導致嚴重中毒,最終不幸死亡。

楊振昌還說,2010年12月淡水有38歲及43歲民眾,食入不知名的章魚後產生類似河豚毒素中毒的症狀,病人就醫後醫院來電衛福部暨台北榮總毒藥物防治諮詢中心請求提供診治的建議,經確認尿液中含有微量河豚毒素,但從市場上購買的其他不含藍環紋的章魚,經檢測後皆不含河豚毒素。

另統計,台北榮總毒物中心1985年至2024年間河豚毒素的146名中毒個案分析,患者中毒大約集中在每年10月到4月,物種仍以河豚為最大宗,其次依序為織紋螺、章魚等生物。楊振昌說,民眾預防河豚毒素中毒最重要的是須避免食用「無鱗魚」,及來路不明魚類的內臟或香魚片,另外鰕虎魚及有藍紋的章魚也應避免食用。

研究檢驗組長素香提醒,水產物種繁多且不易辨識,含有河豚毒素的水產品,例如河豚或藍環章魚其毒性猛烈,民眾切勿自行捕捉食用,以免造成身體健康上無法挽回的傷害,而若民眾因誤食出現不適症狀,應盡速就醫並保留食餘檢體,以利正確診斷與治療。

延伸閱讀

更多新聞: 「8種台灣美食」日本人一看到就怕?一票人傻眼:竟然沒有皮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