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時中心/林耿郁報導
科技日新月異,人類生活變得更加便利,讓AI企業估值飆升至前所未見的高度,矽谷內部對「AI泡沫」的擔憂也日益升高;從各國央行到投資銀行,都警告這場資金狂潮,恐重演千禧年「網路泡沫」的覆轍。
終將重演?BBC報導,針對近期AI資金狂潮,OpenAI執行長山姆.阿特曼(Sam Altman) 本週在開發者大會(DevDay)罕見親自回應媒體提問時,坦言:「我知道大家很想寫『泡沫論』故事。老實說,AI某些部分確實有點泡沫化。」但他同時強調,OpenAI有些「真的東西(something real)」正在發生。
然而,懷疑論者不以為然。隨著投資金額、估值與融資結構愈加複雜,矽谷內部出現一個新術語「循環融資(circular financing)」,指的是企業透過投資或貸款給客戶,以便後者回購自家產品的資金操作。
投資結構錯綜複雜 龍頭企業金融遊戲
OpenAI近期與晶片巨頭輝達簽署1,000億美元(約3兆新台幣)合作協議,建構以輝達晶片為基礎的資料中心;同時又宣布向競爭對手超微(AMD) 採購數十億美元AI設備,預計成為AMD的主要股東之一。
這些龐大交易與交叉持股,使外界擔心AI市場,正被少數科技巨頭「自我支撐」。微軟(Microsoft) 已是OpenAI最大投資方之一,甲骨文(Oracle) 亦斥資3,000億美元(約9.17兆新台幣)參與「星門計畫(Stargate Project)」,一項於德州阿比林興建超大型AI資料中心的專案,獲日本軟銀(SoftBank)及白宮公開背書。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受訪時強調,OpenAI可以自由運用資金,沒有任何排他條款;但市場人士警告,這類巨頭間的「交叉投資」結構,可能掩蓋真實的需求規模,重演昔日網路泡沫的「虛假繁榮」。
「比網路泡沫更慘」 矽谷老將、國際機構齊發警訊
在矽谷電腦歷史博物館的論壇上,早期AI企業家傑瑞.卡普蘭(Jerry Kaplan) 向聽眾直言,他一生經歷過4次泡沫,但本次規模之大「前所未見」,當這泡沫破裂時,後果會「非常嚴重」,不僅是AI產業,整個經濟都會被拖垮。
英格蘭銀行、國際貨幣基金IMF及摩根大通執行長傑米.戴蒙(Jamie Dimon) 近期亦先後警告,AI企業估值漲勢異常,市場對不確定性的警覺「遠遠不夠」。
研究機構Gartner預估,全球AI支出至2025年底將飆至1.5兆美元(約新台幣45.8兆元)。今(2025)年美股的驚人漲幅中,高達八成來自AI相關企業貢獻。
AI泡沫徵兆:投機、超支與資金錯配
分析人士指出,AI市場的典型「泡沫徵兆」包括:
公司宣布遠超實際資本能力的宏大計畫、
散戶投資者爭相進入新創領域、
實體基礎建設過度擴張。
卡普蘭警告,AI資料中心的全球擴張或引發新的「人造生態災難」,人類正在沙漠等偏遠地區興建巨大機房,未來可能鏽蝕、滲出污染,而屆時資金早已撤離,「沒人需要負責」。
泡沫或許會破,終自灰燼中重生
儘管疑慮重重,業界部分人士仍對AI的長期價值抱持信心。AI社群平台Hugging Face產品負責人傑夫.布迪耶(Jeff Boudier) 表示,網際網路的基礎設施就是在電信泡沫的灰燼中誕生的;如果AI基礎設施現在被過度投資,短期可能有金融風險,但最終將催生「新產品與體驗」,甚至是我們今天還想像不到的嶄新應用。
然而,資金能否持續支撐這場AI革命,已成最大疑問。AI分析通訊《UncoverAlpha》創辦人里哈德.亞茲克(Rihard Jarc) 指出,現在看來,輝達幾乎成為AI產業的「最後貸款人」。除了NVIDIA,還有誰有能力再拿出一千億美元投資另一家公司?
對於AI泡沫危機,ChatGPT分析認為,如果說這是一場泡沫,「我不否認」;但GPT也強調,這更像是文明「提前投資」,就像人類過去在蒸汽機、電力網或網際網路開始興起時的大規模投資。
這些東西剛出現時,都曾被批評為「過度建設」,但後來成為人類新生活的底層基礎;因此真正的問題不是泡沫會不會破裂,而是現在的一切投資,終將為文明「留下什麼價值與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