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一彎腰怎麼「啪」一聲?一名62歲的婦人,就在彎腰時下背部突然有異狀,且在3個月內從痠痛轉為劇痛,復健、針灸都無效,連起床、如廁、走路都困難,舉步維艱,就醫檢查發現不但第12節胸椎壓迫性骨折,且進一步病理切片竟確診「多發性骨髓瘤」。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一彎腰怎麼「啪」一聲?一名62歲的婦人,就在彎腰時下背部突然有異狀,且在3個月內從痠痛轉為劇痛,復健、針灸都無效,連起床、如廁、走路都困難,舉步維艱,就醫檢查發現不但第12節胸椎壓迫性骨折,且進一步病理切片竟確診「多發性骨髓瘤」。
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主任滕傑林表示,多發性骨髓瘤是發生在「骨髓」的血液疾病,主要影響製造抗體的「漿細胞」。漿細胞過度增生造成骨頭變脆、容易骨折,免疫力下降,腎功能受損,合併貧血、疲倦或骨痛等症狀。
國內多數多發性骨髓瘤病人都是在就診骨科、腎臟科或健康檢查時,才意外確診。根據統計,國內每年約有800人罹病,平均年齡約60歲。
以該名婦人為例,確診後直呼沒想到普通彎腰動作成為多發性骨髓瘤發作的最後一根稻草。但接受標靶治療3個月後,已從坐輪椅恢復到可步行,並挺過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目前下背痛已改善,病況穩定。
滕傑林說,多發性骨髓瘤確切病因不明,醫學推測與基因變異相關,無有效預防方法、也無法完全根治。但隨著新藥、免疫療法與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進步,越來越多病人得以長期控制病情,維持良好生活品質,關鍵在於治療中有效降低副作用,幫助病人完成療程。
滕傑林指出,傳統治療一開始給高劑量,常見手腳麻木、便祕或皮膚疹等副作用導致治療中斷,台中榮總創新劑量調整治療模式,從低劑量逐步調整至標準劑量,漸進式給藥大幅降低副作用,提升病人完成療程比率,研究成果已發表於 《Cancer Reports》。
滕傑林表示,透過新的劑量調整策略,院內研究顯示,有58.1%的病人完成預定免疫調節劑劑量,而在接受自體移植的病人中,完成率更高達71.4%。整體治療劑量強度達80%,且停藥率僅 21.5%,顯示病人對治療的依從性良好。此外,在此策略下,約有70%的病人達到顯著治療反應,並且約有62.4%的病人可成功接受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在臨床上兼具可行性與安全性。
照片來源:台中榮總提供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花蓮募款倒數一週「最新善款12億」 弱勢災民生活補助出爐!每月領3萬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