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題組/報導
近日副總統蕭美琴受邀赴布魯塞爾,在歐洲議會舉行的IPAC年度峰會上發表演說,不僅克服中國打壓,同時向國際社會展現台灣韌性。其實蕭美琴的本土意識啟蒙,與她的成長環境密切相關。她自小住在台南神學院宿舍,父親蕭清芬擔任院長一職;在台灣解嚴前的最後階段,神學院被視為台獨學校,長期受情治單位嚴密監控。1979年美麗島事件爆發後,警方展開大規模逮捕,由於部份神學院師生積極參與美麗島的人權運動,導致神學院內外風聲鶴唳;院長蕭清芬周旋在情治人員間保護師生,甚至半夜被帶走約談。當時年僅國小三年級的蕭美琴看在眼裡,身處台灣本土意識的環境中長大,無形中奠定了她對民主與人權的強烈觀念。完整報導請見本周日晚間7:55分,台灣演義。

蕭美琴的混血兒臉孔,讓她在學校被稱為「阿兜仔」而備感困擾。(圖/台灣演義)
儘管當時蕭美琴對政治似懂非懂,但本土意識已在她心中生根;而這份認同也來自她的家庭生活與學校經歷。由於蕭美琴的媽媽是歐裔美國人、爸爸是台灣人,蕭美琴從小必須擔任外婆與奶奶之間的翻譯,因此練就英語與台語流利切換的好本領。怎料這項優勢在校園卻成了阻礙,因為當時政府正推行「國語運動」,英語、台語雙聲帶的她,上課時竟然聽不懂也無法開口說國語。
儘管混血兒的身分,讓蕭美琴擁有深邃的五官,卻也讓她被同學稱為「阿兜仔」而備感困擾;這種內外環境的衝擊,促使蕭美琴對於「台灣人的身分認同」更為堅定。這些早年的經歷,如何形塑她日後的外交生涯與政治抉擇?更多精采節目,請見台灣演義
✅節目播出資訊:每周日晚間7點55分,請鎖定民視新聞53頻道 台灣演義
✅訂閱台灣演義Youtube ,更新最精彩內容 :請點我
✅按讚台灣演義FB,掌握最新節目 :請點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