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中心/于士宸報導
日本新首相高市早苗延續前日相安倍晉三路線,先前提出「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一說,挺台立場堅定;而此舉讓中國外交部直跳腳,14日急發聲呼籲中國公民「近期暫勿前往日本」,引起雙方關係緊張。對此,南韓《朝鮮日報》指出,中日關係正走向建交53年來的最糟境況,而「習近平的面子」也被視為中國強硬攻擊的原因之一。

根據《朝鮮日報》今日(18)報導,這起風波源自於高市早苗7日在國會答詢時表示,若「台灣有事」並伴隨武力使用,可能構成日本安全保障法中的「存亡危機事態」。此言論一出,立即刺激中共神經,中國駐日本大阪總領事薛劍更發表激烈言論稱:「擅自伸過來的骯髒腦袋,只能毫不猶豫地砍掉」,引發日本輿論要求驅逐該外交官。一週後(14日),中國外交部突然公告,呼籲中國民眾「暫時避免前往日本」,聲稱「在日中國人安全受到威脅」,並允許民眾免費退票或改期,意圖阻擋國人赴日,以向日本施壓。16日更派遣4艘搭載火砲的海警船,進入釣魚台附近海域,無視日本海保廳巡視船的驅離命令,且事後宣稱「我們對釣魚島海域進行了巡邏,這是依法享有的合法權利」。而日媒《產經新聞》分析中國故意公開侵犯領域的用意則是為了「向國內證明中國正在對日本施壓」。

然而,與駐日中國總領事薛劍在高市早苗發言後立即發表激烈言論不同,中國外交部層面的官方強硬回應直到約一週後的13日才啟動,顯示此舉是經過中共最高領導層深思熟慮後的決定,報導稱當天召見日本大使亦是根據最高領導層的指示進行。至於「習近平的面子」問題也被視為中國強硬攻擊的原因之一,習近平上月31日,才在南韓慶州與高市早苗會面,當時雙方重申「戰略互惠關係」,中國也隨後重啟日本水產品進口並延長日本人短期赴中免簽待遇,展現主動示好。未料半月後,高市高調談及台灣問題,等於「賞臉後反咬一口」,令習近平顏面受損。對此,《讀賣新聞》分析,「中國認為高市不可能撤回發言,因此決定趁此機會採取強硬措施,讓日本不再介入台灣問題」。更有觀點認為,中國一直大力宣傳「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因此不可能對日本暗示進行武力幹涉的言論視而不見。而《人民日報》則評論稱,這是日方戰敗後領導人首次對中國發出武力威脅。
另外,《朝鮮日報》指出儘管中國施壓,日本似乎未受明顯影響。首先,中國發布的「避免訪日令」對日本造成的影響尚不明。今年1至9月,訪日中國遊客達748萬7,200人次,但日本正面臨遊客過多的「過度旅遊」困擾,甚至有人認為「中國遊客減少,短期內反而有助於緩解過度旅遊問題」。此外,輿論傾向團結支持率高達80%的高市早苗,《朝日新聞》指出,高市內閣認為若撤回發言,將失去保守選民的信任。不過,由於高市內閣是少數政黨執政,政治基礎相對薄弱,部分人士主張避免與中國過度對立。日本也在討論派遣國家安全保障局局長市川惠一前往中國處理事態,以促成高市早苗與中國總理李強在22日至23日於南非舉行的G20峰會期間會晤。《日本經濟新聞》指出,市川作為高市外交與安全保障的代理人,由於中國更重視安保局長而非外務大臣,此次危機也成為展示市川能力的試金石。




















